当前位置:考高分吧中小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三学习初三语文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2017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 正文

2017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

[05-17 21:41:58]   来源:http://www.kgf8.com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   阅读:8678

概要: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4.表示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敏而好学。(《<论语>八则》)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③熙熙而乐(《捕蛇者说》) ④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⑤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二)用作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如:①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②俄而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练一练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弛然而卧( )(《捕蛇者说》)3.一鼓作气,再而衰( )(《曹刿论战》)4.佣者笑而应曰( )(《陈涉世家》) www.kgf8.com四、复习“

2017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标签: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http://www.kgf8.com

  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4.表示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敏而好学。(《<论语>八则》)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熙熙而乐(《捕蛇者说》) ④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⑤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二)用作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如:

  ①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②俄而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

  练一练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弛然而卧( )(《捕蛇者说》)

  3.一鼓作气,再而衰( )(《曹刿论战》)

  4.佣者笑而应曰( )(《陈涉世家》) www.kgf8.com

  四、复习“然”

  1.“然”用作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然”用作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

  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

  3.“然”用作形容词,译作“对的”、“正确的”。如: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4.“然”用作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五、复习“则”

  (一)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承接关系。说明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八则》)

  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如: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3.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如:

  ①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②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

  ③至则无可用

  (二)“则”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练一练

  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非死则徙尔 ( )(《捕蛇者说》)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3.欲速则不达 ( )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www.kgf8.com

  六、复习“乃”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练一练

  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 )(《黔之驴》)

  2.2.乃大惊 ( )(《桃花源记》)

  3.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赵普》)

  4.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

  5.陈涉乃立为王 ( )(《陈涉世家》)

  点击下载:2013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

  2013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由www.kgf8.com中考网整理,供大家参考,更多精彩内容尽在www.kgf8.com中考网。

上一页  [1] [2] 


Tag: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初中学习 - 初三学习 - 初三语文 -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
保存 | 打印 | 关闭
《2017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