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24、电阻箱的读数方法:各旋盘对应的指示点的示数乘以面板上标记的倍数,然后加在一起,就是接入电路的阻值。课本中五个旋盘电阻箱可得到0~9999.9欧之间的任意阻值。25、电阻R1>R2,若把它们串联在电路中,则它们两端的电压U1 U2,通过它们的电流I1 I2;若把它们并联在电路中,它们两端的电压U1 U2,通过它们的电流I1 I2,26、欧姆定律的内容是: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注意:在叙述该定律时,“导体中的电流”必须放在前面。27、在常温下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若测得值为R1,在小灯泡正常发光时测它的电阻若测得值为R2,发现R2 的阻值大约是R1 的10倍,这是因为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在开灯瞬间经过灯丝的电流是灯炮正常发光时电流的10倍。故灯丝烧断往往在开灯或关灯的瞬间。28、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是R=U/I ;需要的器材有电源、开关、电流表、电压表、待测电阻、滑动变阻器、及若干导线;实验电路图如右,在实验时需测量的两个物理量是待测电阻两端电压和通
初三物理知识要点总览,标签: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梳理,http://www.kgf8.com
24、电阻箱的读数方法:各旋盘对应的指示点的示数乘以面板上标记的倍数,然后加在一起,就是接入电路的阻值。课本中五个旋盘电阻箱可得到0~9999.9欧之间的任意阻值。
25、电阻R1>R2,若把它们串联在电路中,则它们两端的电压U1 U2,通过它们的电流I1 I2;若把它们并联在电路中,它们两端的电压U1 U2,通过它们的电流I1 I2,
26、欧姆定律的内容是: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注意:在叙述该定律时,“导体中的电流”必须放在前面。
27、在常温下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若测得值为R1,在小灯泡正常发光时测它的电阻若测得值为R2,发现R2 的阻值大约是R1 的10倍,这是因为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在开灯瞬间经过灯丝的电流是灯炮正常发光时电流的10倍。故灯丝烧断往往在开灯或关灯的瞬间。
28、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是R=U/I ;需要的器材有电源、开关、电流表、电压表、待测电阻、滑动变阻器、及若干导线;实验电路图如右,在实验时需测量的两个物理量是待测电阻两端电压和通过待测电阻的电流;在连接实物图时开关应断开,滑片应放在阻值最大位置上(图中的b端);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是改变电路中电流,以便多次测量,得到多组对应的电流、电压值,求出多个待测电阻值,再求平均值以减小实验误差。
29、电阻相串联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使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所串电阻,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电阻相并联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横截面积,使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所并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长工电阻的倒数之和
30、在家庭电路中每多开一盏灯,电路总电阻将减小,干路总电流将增大,电路中的总功率将增大。
31、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W=UIt 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上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电能表是测量电功的仪表。
32、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电功率P=W/t =UI 。电功率等于电压与电流的乘积。
33、电功的单位有焦,度、千瓦时;电功率的单位有瓦、千瓦。1KWh=3.6*106J
34、用电器上一般标有电流值和电压值如“220V 60W”,220V表示额定电压(正常工作时两端所加的电压),60W表示用电器的额定功率(正常工作时的功率)
35、测定小灯炮功率实验的原理是P=UI ,电源电压应高于小灯炮的额定电压,电流表量程应略高于小灯炮的额定电流,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是改变电路中电流以便测出小灯炮在不同电压下的实际功率。
36、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Q=I2Rt,电流通过导体时,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而没有同时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也就是电流所做的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此时电流所做的功W等于产生的热量Q 。
37、重要例题:
* 一灯炮上标有“6V 3W” 则 a 、灯丝电阻为R=U额2/P额=(6V)2/3W=12欧
b、 该灯正常发光时通过灯丝的电流是I=P额/U额=3W/6V=0.5A
c、 若在该灯两端加上4V电压时它的实际功率为I实= U实/R=4V/12欧 =1/3A
P实 =U实I实=4V*1/3A=1.33W
d、 若要将该灯接在9V的电源上,则应串联一个多大电阻 ,R=UR/I=(U-UL)/I
=(9V- 6V)/0.5A=6欧
e、 若将该灯和“6V 2W”的灯串联在9V的电源上则两灯的实际功率为
R1=U12/P1=36/3欧=12欧 R2=U22/P2=36/2欧=18欧
I=U/(R1+R2)=9V/(12欧+18欧)=0.3A
U1`=I*R1=0.3A*12欧=3.6V U2`=I*R2=0.3A*18欧=5.4V
P1`=U1`*I=3.6V*0.3A=1.08W P2`=U2`*I=5.4V*0.3A=1.62W
38、电能表上所标的电压值和电流值的乘积表示能接入该 电能表用电器的最大功率,
39、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是短路和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40、高压触电的两种方式是高压电弧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
41、安全用电的原则:不
第三部分 电和磁
1、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质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软铁磁化后磁性很容易消失,称软磁性材料,电磁铁的铁芯应用软铁,钢磁化后磁性可以长期保存,称为硬磁性材料,钢是制造永磁体的好材料,磁铁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
2、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磁感线是为了形象的描述磁体周围磁场的分布而假想的曲线,磁体周围磁感线都是从磁体北极出来,回到磁体南极。
3、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跟放在该点的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方向一致,跟放在该点的小磁针静止时北极受力方向一致,跟经过该点的磁感线的曲线方向一致。
4、地磁场的磁感线从地磁北极(或地理南极附近)发出到地磁南极(地理北极附近)
小磁针指南北是由于受地磁场的作用,地理两极和地磁两极并不重合。
5、奥斯特实验(通电直导线使小磁针发生偏转)表明: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存在着磁场,即电流的磁场,正是电流的磁场使小磁针发生偏转,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该实验还表明:电流方向改变了,磁针的偏转方向也相反。这说明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奥斯特是第一个发现电和磁之间联系的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初三物理知识点梳理,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梳理,初中学习 - 初三学习 - 初三物理 - 初三物理知识点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