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高分吧中小学教育高中学习高一学习高一语文高一语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正文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10-19 22:43:03]   来源:http://www.kgf8.com  高一语文同步练习   阅读:8541

概要: 20.把下列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复于王而遁。(3分) 译文: (2)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4分) 译文: (3)正法枉必死。(3分) 译文: 四、(50分) 21、自然,是崇高而有博大的。面对自然美景,王安石、苏轼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王维则借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其实,自然中的很多东西,不仅令我们深思,还常常使我们感动。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尽量要以记叙文的形式,写出自己独有的经历和独到的感受来。题目自拟,立意自定,800字以上。 www.kgf8.com 参考答案 一、1.C(C都读“mò”;A“蚯”“秋”读“qiū&rdqu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标签:高一语文同步练习大全,高中语文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

    20.把下列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复于王而遁。(3分)

    译文:

    (2)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4分)

    译文:

    (3)正法枉必死。(3分)

    译文:

    四、(50分)

    21、自然,是崇高而有博大的。面对自然美景,王安石、苏轼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王维则借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其实,自然中的很多东西,不仅令我们深思,还常常使我们感动。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尽量要以记叙文的形式,写出自己独有的经历和独到的感受来。题目自拟,立意自定,800字以上。 www.kgf8.com

    参考答案

    一、1.C(C都读“mò”;A“蚯”“秋”读“qiū”,“裘”“遒”读“qiú”;B“佝”“勾”读“gōu”,“狗”“苟”读“gǒu”;D“踟”读“chí”,“脂”“知”读“zhī”,“执”读“zhí”。)

    2.D(A“属”通“瞩”,B“父”通“甫”,C“由”通“犹”,D没有通假字。)

    3.D(适:享用。)

    4.C(A十分之一/数字,B读书人,治学的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D白茫茫的水汽/二十四节气之一。)

    5.A(判断句,其它状语后置)

    二、6.A(依靠,凭借。)

    7.C(夫,句首发语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8.D(之:①往,到达;②代词。③因为;④把,将,介词。)

    9.B(总是在读古人的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

    10.D(“旷达”之说显然是错误的,因而“逸趣”的说法也无从说起。)

    三、(一)11.D(刊:修订)

    12.三者同属一个人。“幽栖者”是李渤的自称,“白鹿先生”是李渤的号。

    13.①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②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14.①李渤的结论是“山乃石名。”②持否定态度:“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③观点是:“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 根据是:“形如覆钟”。

    15.苏轼的这种说法应该是正确的。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此观点仅供参考,你能有新的认识,只要合情合理亦可。)

    (二)16.A(B辞:辞别;C阿:偏袒;D私:钟爱、偏袒)

    17.B(A均表反问,相当于“难道”。B前一个“若”是连词,“如果”之意;后一个“若”是代词,意为“你”。C均为疑问副词,意为“为什么”。D均是介词,可译为“拿”)

    18.C(A ②是作者的观点。B①D②是作者对人物的评价)

    19.C(A景公并不是很欣赏,因为景公并没有听从孔子的劝导。B荆王并不追悔,也无歉疚之意,只是对子囊将军非常赞赏。D两者并不一致)

    20.(1)没有向荆王请示就撤兵了。

    (2)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却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却不知道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的危险多次出现的原因。

    (3)立法者枉法一定被处死。

    四、参考2005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君子独自行事,举动一定要遵循道义,实行道义。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孔子本是布衣,官职不过为鲁国司寇。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孔子对待取舍的态度一丝不苟啊!

    荆国与吴国即将交战,荆国军队人数少,吴国军队人数多,荆国将军子囊说:“我们与吴国交战一定会打败仗。这样就使荆国军队溃败,使君主声名被玷污,使荆国领土丧失,忠臣不忍这样做。”他没有向荆王请示就撤兵了。子囊带军队到达城外,派人向荆王转达他的请求,说:“请处我死刑。”荆王说:“将军撤兵,是因为这样做有利。现今确实对国有利,将军为什么还请求处死刑呢?”子囊说:“临阵撤兵的将军不受惩罚,那么今后为王率领军队的人,都会借不利于国家的名义来效法我而退缩。倘若这样,那么荆国最终还是天下的弱者。”于是用剑自杀。荆王说:“成全将军的义节。”于是赐子囊一具桐木棺材,上面放置一柄斧锧.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而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而不知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的危险多次出现的原因。荆国自建国已经有四十二世了,这期间有像子囊这样的人臣吗?子囊的节操,不只单单激勉一代人臣。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同步练习高一语文同步练习大全,高中语文学习方法高中学习 - 高一学习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同步练习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