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高分吧中小学教育高中学习高一学习高一语文高一语文同步练习高一上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检测题» 正文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检测题

[02-14 14:27:29]   来源:http://www.kgf8.com  高一语文同步练习   阅读:8941

概要: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2-14题。(9分,每小题3分)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对人们说:"远远打量,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以后,也看不到足以令人敬畏的气势。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归于一统就会安定。''那么谁能统一天下呢?'他又问道。'不随便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我回答道。'那么又有谁追随他呢?'他又问。我回答说: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检测题,标签:高一语文同步练习大全,高中语文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2-14题。(9分,每小题3分)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对人们说:"远远打量,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以后,也看不到足以令人敬畏的气势。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归于一统就会安定。''那么谁能统一天下呢?'他又问道。'不随便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我回答道。'那么又有谁追随他呢?'他又问。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愿拥护他的。您知道禾苗的生长吗?如果七八月份久旱不雨,那么禾苗就会枯萎。(但如果)天上又出现降雨云,并降下大雨,那禾苗就会生机勃勃的重新生长起来。像这种情况,有谁能改变呢?现在各国国君,没有谁不是杀人成性的暴君。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见梁襄王 见:接见 B.望之不似人君 望:远远地看上去

    C.孰能与之 与:追随,拥护 D.诚如是,民归之 归:归顺,归附

    C(见-拜见,谒见)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其如是,孰能御之 ②如会同,端章甫

    B.①孰能一之 ②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C.①由水之就下 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D.①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②非曰能之,愿学焉

    C(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泽。A,像/或者。B谁、哪一个/通"熟",仔细。D助词,无意义/兼词,从这里)

    15.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望下雨。这个比喻还暗含了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了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B.孟子用"水之就下"形容天下人民归附不嗜杀者,无法抗拒。文中先以天上雨水比喻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喻民心,相互关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既为人熟知又让人深感贴切。

    C.孟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和"今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等言论,既概括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提示了尖锐的阶级矛盾。但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并没有把梁襄王列入"嗜杀人者"之列。

    D.孟子循着梁襄王问题的思路,逐步提示所要讲的内容,而不直接说穿,使对方在获得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这种引而不发的讲话艺术,效果很好。

    C(孟子把当时所有的统治者都列入了"嗜杀人者"了) www.kgf8.com

    四、(20分)

    16.翻译下列语段的画线语句(6分)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郑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己亲,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①郑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3分)

    ②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 (3分)

    译文(1)郑武公先把他的女儿嫁给胡君,来使胡君高兴。

    (2)胡国是我们的友邦,你为什么说讨伐它呢?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棹(zhào召)歌,渔民的船歌。这首诗,仿拟民歌的韵致,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兰溪一带的山水之美,渔家的欢快之情,宛如一支妙曲,一幅佳画。

    首句"凉月如眉挂柳湾"是抬头仰望天空。"凉月"二字,既写出月色的秀朗,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挂柳湾",使人想象到月挂梢头,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第二句"越中山色镜中看",是低头观看溪水,把兰溪山水写得极为飘逸迷人。"镜",是喻溪水,并且暗示出月光的明洁,溪面的平静,水色的清澈。这里,诗人没有着意渲染疏星秀月,夹岸青山,只说了"镜中看"三字,而丰富的韵致恰恰就在这里。它启发读者去想象那幽雅的兰溪山色,在溪水的倒影中,摇曳生姿,朦胧而飘渺,使人如坠入仙境一般。淡淡的笔墨,描绘出一个多么美妙的艺术境界。

    溪景诚然至美,然而对于泛舟溪上的渔人来说,最大的乐趣还在春潮渔汛:"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鲫鲤之类的淡水鱼,极爱新水(雨水)、逆流,一连三天的春雨,溪水猛涨,鱼群联翩而来。"桃花雨"不仅明示季节,更见美景快情:春水盎盎,鱼抢新水,调皮地涌上溪头浅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看到这种情景,怎不使人从心底漾起欢乐之情!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同步练习高一语文同步练习大全,高中语文学习方法高中学习 - 高一学习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同步练习
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检测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