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高分吧中小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三学习初三语文初三语文学习方法爱莲说(译文、赏析、检测)» 正文

爱莲说(译文、赏析、检测)

[10-19 22:44:25]   来源:http://www.kgf8.com  初三语文学习方法   阅读:8811

概要: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中、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花。自从唐代以来,世上的人们都很喜爱牡丹。我惟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成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莲花的叶柄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传播得越远就越显的幽香;笔直的挺立在那里,只可以在远处看,而不可以在近处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听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很多了。 课文分析: 1.不提“爱莲”,而是又说“晋陶渊明独爱菊”,为什么

爱莲说(译文、赏析、检测),标签:九年级语文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中、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花。自从唐代以来,世上的人们都很喜爱牡丹。我惟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成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莲花的叶柄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传播得越远就越显的幽香;笔直的挺立在那里,只可以在远处看,而不可以在近处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听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很多了。

    课文分析:

    1.不提“爱莲”,而是又说“晋陶渊明独爱菊”,为什么?

    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对他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的赞颂;同时也衬托了作者的“独爱莲”。

    2.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3.为什么作者只爱莲花呢?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技,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

    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6.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7.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借反问语气感慨君子太少。"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8.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

    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9.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10.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

    全文的主体形象是莲,陪衬形象是菊和牡丹。

    11.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12.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作者借物(莲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值得注意的是所托之物的特点必须与志的特点相通。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映衬

    13.中心思想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形象的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的品格,抒发了鄙弃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思想感情。

    14.文章结尾几句,运用了哪些句子,发了哪些感慨?

    一叹爱菊者“鲜”(“菊之爱,陶鲜有闻”)。“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

    二叹爱莲者少,用短问句(“莲爱,同予者何人?”)发人深省;

    三叹爱牡丹者众,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

    练习精编: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自李唐来( )   ②不蔓不枝( )

[1] [2]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学习方法九年级语文学习方法初中学习 - 初三学习 - 初三语文 - 初三语文学习方法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爱莲说(译文、赏析、检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