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D.第三段先从远处写视觉景物,再从近处写耳闻之声,从静到动,从详到略。6.下列句中未用对偶这一手法的是()A.泉水激石……成韵B.蝉则……无绝C.鸢飞……忘返D.夹岸……寒树7.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A.“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是作者写的信,“猛浪若奔”的“奔”为奔驰之意,“一百许里”的“许”表约数,“左右”的意思。B.从结构上看,本文为总分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然后分别具体描绘异水和奇山。C.作者在表现山奇时,一写山高,二写谷深,三写林密。D.“鸢……返”一句流露出作者厌恶官场,超脱尘世的清高思想,同时又反衬大自然的诱人魅力。答案:一.1.略2.略3.B4.甲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与朱元思书阅读答案,标签: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http://www.kgf8.comD.第三段先从远处写视觉景物,再从近处写耳闻之声,从静到动,从详到略。
6.下列句中未用对偶这一手法的是()
A.泉水激石……成韵
B.蝉则……无绝
C.鸢飞……忘返
D.夹岸……寒树
7.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是作者写的信,“猛浪若奔”的“奔”为奔驰之意,“一百许里”的“许”表约数,“左右”的意思。
B.从结构上看,本文为总分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然后分别具体描绘异水和奇山。
C.作者在表现山奇时,一写山高,二写谷深,三写林密。
D.“鸢……返”一句流露出作者厌恶官场,超脱尘世的清高思想,同时又反衬大自然的诱人魅力。
答案:
一.
1.略2.略
3.B
4.甲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通过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乙文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同时也反悔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和向往之情。
二.
(03年黄岗市)
1.(1)树枝(2)同“返”,返回
2.(重重叠叠的)山峦各倚仗着自已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的最高,伸的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3.(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清(清澈),急(湍急)山高,树多,景美
4.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百里,虽乘奔御风以疾也。
5.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6.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急高险(峻;峭;陡)(每空1分,共5分。最后两空中“山”的特点若答“多”者也可得分)
7.热爱(赞美)大自然美好景色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每空2分,共4分,大意对即可)
(03年南通市)
1.C
2.D
3.B
4.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5.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05年苏州)
1.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
2.(群山)竟争着高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或“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4.作者所写的感受,是一种设想,以此烘托出山水景物的魅力,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范仲淹以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表达自已“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阔大胸襟和“先……乐”的思想境界。
5.D
6.D
7.A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篇阅读答案,对文章有更加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