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高分吧中小学教育高中学习高一学习高一语文高一语文学习指导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评点» 正文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评点

[10-19 22:43:03]   来源:http://www.kgf8.com  高一语文学习指导   阅读:8199

概要: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点拨:第二次“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紧接在“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之后,“这样的世上”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猛士”又多“庸人”的世界,是“造化”易于使人“暂得偷生”的世界。为了促醒“庸人”,使不知“何时是一个尽头”的世界早日到它的“尽头”,这就正有写“一点东西”来揭露暴行,揭露 “流言”的必要。这就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二──愤怒的揭露。感情的基调是愤怒。“也”字既针对文章内容之一,也针对反动文人的文章而言。]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评点,标签:高一语文学习指导大全,高中语文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点拨:第二次“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紧接在“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之后,“这样的世上”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猛士”又多“庸人”的世界,是“造化”易于使人“暂得偷生”的世界。为了促醒“庸人”,使不知“何时是一个尽头”的世界早日到它的“尽头”,这就正有写“一点东西”来揭露暴行,揭露 “流言”的必要。这就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二──愤怒的揭露。感情的基调是愤怒。“也”字既针对文章内容之一,也针对反动文人的文章而言。]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点拨:第三次“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惨案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烈士的鲜血就这样白流了吗?敌人欠下的血债就不讨还了吗?因此有必要写“一点东西”,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要总结教训,为了“更奋然而前行”。这就预示了文章内容之三──沉痛的总结。感情的基调是深沉。“正”是恰到时候的意思。]

  [第一层:(1~2部分)主要写纪念的目的。第一部分写鲁迅先生参加追悼会,程君希望作者为刘和珍君写些什么。此时,烈士的鲜血,社会的黑暗使鲁迅极度愤怒,从而使鲁迅认为有理由要写作。极度愤怒的鲁迅也认识到,有必要通过写作来唤醒民众,这是第二部分的内容,也是写作的必要。 ]

  三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云者:助词,表示提顿,引起下文 ],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杨荫榆女士:江苏无锡人,1924年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依附北洋军阀势力,迫害进步学生,镇压学生运动。后因参加抗日活动,被日寇杀害 ]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刘百昭:时任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兼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校长)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羽翼,鸟的翅膀,这里指帮凶 ]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桀骜(jié ào):形容性情倔强。骜,不服从]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偏安:原指封建王朝失去中原而苟安于仅存的部份领土,这里指刘和珍等爱国青年被迫离开原地,暂居宗帽胡同)于宗帽胡同,赁[赁,租借 ]屋授课之后,[点拨:反对杨荫榆的女师大学生被赶出学校后,在西城宗帽胡同租赁房屋作为临时校舍,于1925年9月21日开学。当时鲁迅和一些进步教师曾去义务授课,表示支持。]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四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喋血:血流满地。喋,血流出来的样子 ]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点拨:靠单句的段落来表达强烈的感情,一句作一段,加上其独特的内涵,有力扛千钧之势。]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点拨:“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这两个词回答了下句“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烈士被杀,无限悲痛。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觉得悲哀”。鲁迅每次触及走狗文人时,都表现出极大的鄙视和愤慨,曾用笔墨形象地描绘过走狗的劣性: “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主人的意旨和使唤。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从本文中,也能找出例子:“惨象……流言,尤使我……”同样用了个“尤”字,两次使用,绝非偶然,它反映了作者对奴才走狗的不可遏止的不同寻常的恨。朗读时,“流言家”“下劣”要重音读出,读得铿锵有力,只有这样才能传达出作者的无比愤慨和仇恨的感情。由此看出,作者因“悲恨”而感到有写的必要,因“恨”而无话可说,“悲”和“恨”两股情感在文章一开始就升腾交织。]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点拨:“沉默”,就是“默无声息”。这里说的是两种沉默:一种是“出离愤怒”、陷于极度悲痛的“沉默”,“于无声处听惊雷”,预示着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的“沉默”;一种是逆来顺受,真正“默无声息”,不敢反抗,走向灭亡的“沉默”。第一个“沉默啊”感情深沉,感叹的成分较强;第二个“沉默啊”感情较为激越,愤怒的情绪较突出。两种沉默,两种前途,两种结果:不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统治,被灭亡。作者怀着最大的愤怒,发出最有力的号召,启示人们:事情已经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也没有用,必须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学习指导高一语文学习指导大全,高中语文学习方法高中学习 - 高一学习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学习指导
保存 | 打印 | 关闭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评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