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正确使用方面的能力。题干要求是“用括号中的成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也就是涉及两个成熟意义与用法的辨别。D项,顾此失彼:顾了这个,丢了那个,形容不能全面照顾。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十分穷困,也形容处境困难,穷于应付。故可互相替换。A项,泥沙俱下:泥和沙子一同随着河水冲下来,比喻人和事物不论好坏都在一起出现。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前者所指范围比后者大,在语境中,明显只指问题、事物,不指人。B项,清规戒律: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规则和戒条,现比喻束缚人的繁琐、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贬义。金科玉律:原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现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信条,中性词,故不可替换。C项,额手称庆:把手放在额上,表示庆幸,中性词。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贬义词,故不能替换。 「答案」D 难点攻略 如何在动态中正确辨析熟语? 1.准确理解熟语的意义。准确理解是正确运用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一些没有生僻字的熟语,我们不一定明白其意义,对于熟语中的其中一个字的理解有误,
2017年高考语文难点攻略:辨析并修改病句,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指导大全,高三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解析」本题考查成语正确使用方面的能力。题干要求是“用括号中的成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也就是涉及两个成熟意义与用法的辨别。D项,顾此失彼:顾了这个,丢了那个,形容不能全面照顾。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十分穷困,也形容处境困难,穷于应付。故可互相替换。A项,泥沙俱下:泥和沙子一同随着河水冲下来,比喻人和事物不论好坏都在一起出现。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前者所指范围比后者大,在语境中,明显只指问题、事物,不指人。B项,清规戒律: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规则和戒条,现比喻束缚人的繁琐、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贬义。金科玉律:原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现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信条,中性词,故不可替换。C项,额手称庆:把手放在额上,表示庆幸,中性词。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贬义词,故不能替换。
「答案」D
难点攻略
如何在动态中正确辨析熟语?
1.准确理解熟语的意义。准确理解是正确运用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一些没有生僻字的熟语,我们不一定明白其意义,对于熟语中的其中一个字的理解有误,又会影响我们对整个熟语意义的把握。因此,我们要学会运用“分析构成成分,破解关键词的含义,然后综合理解”的方法,准确把握常用熟语的意义。
(1)要整体理解熟语,不能随意分割理解。如果分割理解或使用就会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如2004年全国高考卷,“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位女记者直接到前线采访,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一句中的“火中取栗”用错了,因为“火中取栗”不仅有“冒险给别人出力”之意,还包含“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之意。
(2)要以古解古,推古知今,不能不顾历史,以今推古。如:“痴人说梦”古指“对痴人说梦话而痴人信以为真”,现“讽刺人凭空荒唐地妄想,说胡话”:“难兄难弟”古指“兄弟才德都好,难分高下”,现指“两人同样恶劣,或处于类似的困境”。
(3)要注意对象和范围,在语境中理解熟语。如:“汗牛充栋”形容书多,不能形容其他事物多。
(4)要细心揣摩一字之差的熟语,不能大而化之,如:“不孚众望”和“不负众望”一字之差,但意思截然不同。
(5)要全面把握一些熟语的多种义项。如:“灯红酒绿”既可以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可以形容都市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2.要不断结合实例进行辨析,弄清熟语在具体句子中的意思、感情色彩和风格色彩。
3.运用造句比较法、语义比较法认真辨明容易混淆的熟语。如:形近而义有别的熟语“骇人听闻——耸人听闻”,义近而用法有别的熟语“目不暇接——应接不暇”,义近而感情色彩不同的熟语“半斤八两——平分秋色”,义近而适用范围有别的熟语“狼狈为奸——朋比为奸”。 www.kgf8.com
2009年高考语文难点攻略
辨析并修改病句
2008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之“病”是指不合语法,不合事理逻辑,不合语言习惯,不合修辞要求。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判断,二是辨析,三是修改。“大纲”中明确提出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辨析病句通常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多用单项选择的方式:①判断各句中有语病或没有语病的一句;②判断对错误的分析是否确切;③判断对语病的修改是否得当。修改病句通常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这种主观题,一般是结合实用文来命题,病句材料多来源于报刊杂志,侧重热点、焦点,病句中的文字既有书面语,又有口语。“搭配不当”题是每年高考试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特别是动宾搭配不当最多,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等也不容忽视。修改病句在高考试卷中考查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可能会与其他考点(简明、连贯、得体、标点、修辞等)合并考查
金题透视
例1.(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葛振华大学毕业后回农村当起了村支书,他积极寻找发展本村经济的切入点,考虑问题与众不同,给村里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B.荞麦具有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发作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C.王羽除了班里和学生会的工作外,还承担校广播站“音乐不断”、“英语角”栏目主持,居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真让人佩服。
D.阅览室图书经常出现“开天窗”现象,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者素质有待提高,一是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所选用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涉及多种语病,主要考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重点考查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的辨识。B项“增加免疫力”搭配不当,应为“增强免疫力”。另外“中风发作”中“发作”赘余,去掉。C项成分残缺,在“主持”后加“工作”一词补全宾语。D项也存在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的问题,可以把“反映”一词改为“发现”。辨析病句,从历年高考试卷看,涉及语法方面的考查较多,备考复习训练时应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