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高分吧中小学教育高中学习高考学习高三语文复习高三语文作文指导高考作文最新素材:中学教材减少鲁迅作品» 正文

高考作文最新素材:中学教材减少鲁迅作品

[10-19 22:41:23]   来源:http://www.kgf8.com  高三语文作文指导   阅读:8905

概要: 有人宣扬:那呐喊的声音要“掐”灭,而熟睡的人不关乎己,清醒的人有心无力。那为“呐喊”而助威的人,你的声音是否也该消逝下去呢?一个声音幽然入耳,先生们,莫要呐喊,请当看客。为何?和谐! 说起来可笑,鲁迅之所以被“和谐”的原因其实只有两个:一是学生认知能力的低下,二是老师教学方法不当。我们发现,这根本不是鲁迅的问题,也不是鲁迅作品的问题,更加不是所谓的社会背景不同的问题。学生不去反思,老师不去改进,却把一切矛头对准了鲁迅。就连鲁迅先生生前自己也曾说过:“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我曾听过一件真实的事,有老师出题,鲁迅为什么要留八字胡啊?标准答案是象征了他坚毅鲠直的性格特征。笑话,那斯大林留山羊胡代表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读鲁迅?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理由。 从主观方面说,鲁迅的作品是划时代里程碑一样的东西。有些人觉得这一切太过沉重,其实不然。鲁迅的作品风格沉郁,主旨深刻,但是,正因为这一切建立在浓厚的人情味

高考作文最新素材:中学教材减少鲁迅作品,标签:高三语文作文指导大全,高三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

    有人宣扬:那呐喊的声音要“掐”灭,而熟睡的人不关乎己,清醒的人有心无力。那为“呐喊”而助威的人,你的声音是否也该消逝下去呢?一个声音幽然入耳,先生们,莫要呐喊,请当看客。为何?和谐!

    说起来可笑,鲁迅之所以被“和谐”的原因其实只有两个:一是学生认知能力的低下,二是老师教学方法不当。我们发现,这根本不是鲁迅的问题,也不是鲁迅作品的问题,更加不是所谓的社会背景不同的问题。学生不去反思,老师不去改进,却把一切矛头对准了鲁迅。就连鲁迅先生生前自己也曾说过:“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我曾听过一件真实的事,有老师出题,鲁迅为什么要留八字胡啊?标准答案是象征了他坚毅鲠直的性格特征。笑话,那斯大林留山羊胡代表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读鲁迅?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理由。

    从主观方面说,鲁迅的作品是划时代里程碑一样的东西。有些人觉得这一切太过沉重,其实不然。鲁迅的作品风格沉郁,主旨深刻,但是,正因为这一切建立在浓厚的人情味上,才越发显得浓郁醇厚。我们太过于畏惧那个举着投枪嫉恶如仇的呐喊者鲁迅,却忽视了那个儿女情长慈骨侠心的周树人。我们在凝视他脸上刀刻般皱纹的时候,为什么不能紧握那双温暖厚实的大手?我记得《风筝》一文中,鲁迅阐发自己没有相应的悲苦,是通过回忆自己最痛苦的友情经历这样一种自我解剖的方式完成的,我们透过冷冰冰的纸页,同时也被那颗炽热的友爱之心软化,谁能说那样的鲁迅是不可爱的?对于年轻学生来说,那样的鲁迅也许有些不可捉摸,但是,作为老师,为什么还要回避?因为学生不喜欢,所以要冷落他,这等于说,因为学习辛苦,所以,只好玩耍。玩耍当然可以,如果学校不再培养学生,而是培养玩家。

    从客观方面说,鲁迅是我国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所以,不可以不读。也许我这样说带有些许强迫意味,但是,正如有网友说,“鲁迅乃一代文学宗师,其对现代文学的影响,绝非他人可比!好比英国人都知道莎士比亚,俄国人都知道托尔斯泰,德国人都知道歌德,中国人怎么能不学鲁迅的文章?”是的,我们要读,读中国的鲁迅。外国有莎士比亚,有托尔斯泰,有歌德,但是,没有鲁迅。

    我绝不认为鲁迅的东西就是古董,就过时了。好的作品,总是能经受住时间的洗练,最终代代流传。我们可以读韩寒,可以读郭敬明,因为他们是新的声音。我们要追求新,但是不意味着摒弃旧。我们愿意把张爱玲雪藏的作品从箱箧中找出以飨读者,为什么偏要说鲁迅就过时了?连人教社都忙不迭地解释,鲁迅的作品在高中课本中有所减少,但并没有刻意削弱鲁迅的意思,更不会将鲁迅剔出中学课本。

    就算有一天鲁迅真的被扫地出门,不再入选教材,我们也绝不能说,鲁迅被“和谐”了。因为曾经在某个时候,中国还不能称为“和谐”的时候,有个周树人亮烈地呐喊了一声,从此打破了一个万马齐喑的“和谐”僵局。 www.kgf8.com

    人教版语文课本“下岗”鲁迅说明啥?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3篇,更是引起疑惑: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一时间,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鲁迅作品,竟然在校园里面临尴尬的境地,是去是留,争议不断。(成都商报8月12日)

    鲁迅作品在校园遭遇尴尬境地,对于中国语文教育本来,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这一事件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原因。

    首先,中国语文教育长期把鲁迅的作品当做思想教育的范本来解读,导致鲁迅作品在校园遭遇死胡同,就像报道所说的:中学校园学生反映“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老师也反映的“读鲁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这是中国教育体制的悲哀,中国语文教育长期当做思想教育的工具和升学考试就业的工具导致的结果,使得语文教育失去了陶冶人们美好情感,失去了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阅读和写作能力,文化传承能力的最基本功能。

    其次,中学校园语文教材出现“下岗”鲁迅,使得鲁迅作品成鸡肋的现象,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们的国民、我们人类的灵魂的工程师正在不能正确阅读和理解文化方面最优秀的东西,这样的结果导致我们国民的阅读素质在普遍下降;国民阅读素质普遍下降,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它代表国民整个素质的下降,教育的彻底失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简单的说,老师不会,学生怎么会呢?老师理解不懂,学生怎么又喜欢阅读和深入钻研阅读呢?正确理解和看待鲁迅及其作品在文化方面的地位呢?可以说老师对鲁迅的不懂和隔阂,进而不能正确认识鲁迅、讲解鲁迅、阅读鲁迅,是造成学生产生厌烦心态,不喜欢鲁迅的最直接原因。

    第三则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大纲》的“硬性规定”,使得老师在解读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到思想教化的轨道,长期如此,则僵化了教育者和学习者的思维,扼杀了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创新和解读,使得老师学生都厌烦鲁迅作品。虽然“文以载道”,但是对于文艺作品的“道”进行过渡的解读,则出现干涩和脱离实际的空洞说道,特别是鲁迅作品,更要注意这点。所以,今天出现老师学生遗弃鲁迅作品的现象,我们的教材编写者也难辞其咎,他们的编写水平和《大纲规定》直接规定了师生对鲁迅作品的解读方向。大方向失误,我们的执行者和学习者又有什么办法呢?

    我们知道,中国正在崛起,特别是经济正在崛起,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是,我们的文化始终不能紧随经济发展的步伐,出不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例,文化不能崛起,经济的崛起则缺乏智力支撑和文化认同,终究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文化教育,重视文化的崛起和世界其他民族的认同。而要做到这点,我们不能抛弃国粹,不能将中国文化最优秀的东西不教育给孩子,像鲁迅。所以,现在校园出现这种“鸡肋鲁迅”则说明了我们的文化发展和教育失败的一个方面。 www.kgf8.com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三语文作文指导高三语文作文指导大全,高三学习方法高中学习 - 高考学习 - 高三语文复习 - 高三语文作文指导
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作文最新素材:中学教材减少鲁迅作品》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