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定语后置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水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宾语前题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宾后置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6.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动句,介宾后置 不受世俗的拘束,向我求教。 六、文学文化常识: 1.《劝学》的作者是荀子,“劝”的意思是劝勉,鼓励 2.请说出荀子思想的代表观点。(两方面即可) A.人性问题上,主张性恶论 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重视教育。 B.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 C.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政治上,针对孔子、孟子法先王的思想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基础过关卷·第一单元,标签:高一语文同步练习大全,高中语文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定语后置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水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宾语前题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宾后置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6.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动句,介宾后置 不受世俗的拘束,向我求教。
六、文学文化常识:
1.《劝学》的作者是荀子,“劝”的意思是劝勉,鼓励
2.请说出荀子思想的代表观点。(两方面即可)
A.人性问题上,主张性恶论 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重视教育。
B.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
C.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政治上,针对孔子、孟子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当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
3.《师说》的作者是 (韩愈),他的字是(退之)世称(韩昌黎) 唐 代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他的七位大家是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
4.“师说”的意思是:论说从师的道理。
5.句读:古时指文章的断句,语意完整的一段文字为“句 ”,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片断为“ 读 ”。
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是指《诗》《书》《易》《礼》《春秋》《乐》六种经书; ,“经”是指 经书的文字,“传”是指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语出 《论语》.
七、翻译句子: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能够停止。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啊。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的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这是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一方面)不通晓句读,(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