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高分吧中小学教育高中学习高一学习高一语文高一语文教学资源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中学语文教材对原作的一些改动» 正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中学语文教材对原作的一些改动

[02-14 14:42:24]   来源:http://www.kgf8.com  高一语文教学资源   阅读:8786

概要: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中学语文教材对原作的一些改动 名家名篇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时,大多被编者作了文字上的改动,有改动是如此之大,足可以称之为“伤筋动骨”。但这些改动是否都有必要,却大有商榷的余地。这里笔者举出一些实例以作初步的探讨。 编者对原作的改动大致可分为二类,一是个别词句,另一则属段落结构的。 先说第一类。 对朱自清的《背影》,编者在文字上作了几处细微的改动。 例一 原文:我三两回劝他不必去。 改文:我再三劝他不必去。 例二 原文:是没甚么要紧的。 改文:是没什么要紧的。 例三 原文:托他们直是白托。 改文:托他们只是白托。 例四 原文:心里狠轻松似的。 改文:心里很轻松似的。 其中的“例二”和“例四”的改动,即将“甚么”将作“什么”,“狠”改作“很”,是将白话文改得更合乎现代汉语的通用习惯,这对用作教材,以便让学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中学语文教材对原作的一些改动,标签:高一语文教学资源大全,高中语文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中学语文教材对原作的一些改动

    名家名篇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时,大多被编者作了文字上的改动,有改动是如此之大,足可以称之为“伤筋动骨”。但这些改动是否都有必要,却大有商榷的余地。这里笔者举出一些实例以作初步的探讨。

    编者对原作的改动大致可分为二类,一是个别词句,另一则属段落结构的。

    先说第一类。

    对朱自清的《背影》,编者在文字上作了几处细微的改动。

    例一  原文:我三两回劝他不必去。

    改文:我再三劝他不必去。

    例二  原文:是没甚么要紧的。

    改文:是没什么要紧的。

    例三  原文:托他们直是白托。

    改文:托他们只是白托。

    例四  原文:心里狠轻松似的。

    改文:心里很轻松似的。

    其中的“例二”和“例四”的改动,即将“甚么”将作“什么”,“狠”改作“很”,是将白话文改得更合乎现代汉语的通用习惯,这对用作教材,以便让学生学到规范的现代汉语,是很有必要的。但“例一”和“例三”的改动则不然。“再三”是概括语,仅表明做某事的频率之高,作者在前文曾写及“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说明他在下文书写时,这一词语也在他的视野之内,但他选用“两三回”,一方面延续了陈述的节奏,另一方面,正由于不是套话,才显示出了是实实在在的两至三回,而不是一般的抽象叙述。另一处改动,将“直是”改为“只是”,初看似乎没有什么差别。甚至也更通用些,但细细分析一下,原文说的“托他们直是白托”是“简直是白托”的意思,有笑父亲“迂”的意味。或者有人认为,这点区别太细微,实在不值不得在此咬文嚼字,殊不知,朱自清行文的风格就颇得蕴藉之美,看似一字的差别,实已与他的文风大相径庭了。

    又如,对孙犁先生的名篇《荷花淀》,编者在文字上改动颇多,除了个别几处将用法改得更通用、更合乎规范外,大多属不明文意而作的删改。

    在小说开头部分,原文有这样的句子:“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而改文则是:“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这里,原文的两个“不知道”是修辞的反复,通过这种反复,叙述者对白洋淀的无边无际、它的美以及因这种美而在叙述者内心唤起的自豪和得意充分表现了出来。而改者忽略了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加一“也”字,使修辞手法组合成的语句关系降格而为平平常常的语法式的并列结构。

    原文还有这样一句描写:“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苇尖上吹过来。”改文是:“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看起来,改文在“稻秧苇尖上”插一方位词“上”,使风所吹过的方位被描写得更确切了,但“上”是仄声词,插进去后使语句造成了停顿,于是本来岸上的稻田与淀里的苇子连成一片的风景在改文中断裂了,而那吹起来连成一片的风现在也变得断断续续,尽管这样写也未尝不可,但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与小说的原意已是完全两样了。

    再有,小说原文写道:“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改文中的后句是“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饼干是用精致纸盒包装的,所以改文将原文中的“一包”改为“一盒”,似乎更确切了,至少也跟同一句中的前后文对应起来,但问题是,饼干是在水波上滚动,水生在后面拍水追赶,所以最先究竟以何包装并不一目了然,原文用一含混的“一包”而不是确切的“一盒”,倒反而能表现出一段时间的流程,至少从读者的接受角度来分析,可以将这一信息分作三顿,即先是看到“一包”东西。其次是“精致纸盒装着的”,最后才是知道确切的东西:“饼干”。这既是读者获取信息从含混到清晰的一段流程,未尝也不可视作从水生的视角来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改文提前推出的清晰概念将本有流程的艺术化效果破坏了。 www.kgf8.com

    再说第二类。

    魏学伊的《核舟记》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时,结尾还有一段,几乎被全数删去,文曰:“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糜@①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此段议论,实是前文描写的自然展开,作者两次对高超技艺的赞叹,既赞美微刻艺术在现实世界里展现了鬼斧神工般的技艺,同时也点明了,人的心灵手巧实远远超过了常人的一般见识,我们切不可将我们的想像力限制在日常的生活模式中。这样,这篇文章就不单单是对核舟写实的精细记录,也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想像世界,并对人的鬼斧神工般的技巧充满了自信和赞美,删去结尾一段,则使文章的内涵变得单薄了。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教学资源高一语文教学资源大全,高中语文学习方法高中学习 - 高一学习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教学资源
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中学语文教材对原作的一些改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