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2.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互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个途径,二者是统一的。就人类知识总体来说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就人们获得的知识来说,大量知识属于间接经验。人们要真正掌握并丰富和发展间接经验,还必须通过亲自实践。[方法论]必须努力实践,取得直接经验。每一个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必要事事都亲自实践,因此我们要认真读书,重视间接经验的学习,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错误倾向]反对轻视间接经验,轻视知识、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倾向;反对轻视和贬低体力劳动、忽视实践的错误观点。3.实践具有一定特征的原理[原理内容]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②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客观的。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能动性。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总是追求达到一定的目的,具有目的性。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它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具有社会性的实
高二哲学常识知识点梳理,标签:高二语文知识点梳理大全,高二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2.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互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个途径,二者是统一的。就人类知识总体来说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就人们获得的知识来说,大量知识属于间接经验。人们要真正掌握并丰富和发展间接经验,还必须通过亲自实践。
[方法论]必须努力实践,取得直接经验。每一个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必要事事都亲自实践,因此我们要认真读书,重视间接经验的学习,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错误倾向]反对轻视间接经验,轻视知识、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倾向;反对轻视和贬低体力劳动、忽视实践的错误观点。
3.实践具有一定特征的原理
[原理内容]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②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客观的。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能动性。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总是追求达到一定的目的,具有目的性。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它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具有历史性。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又要坚持运用这一观点,去分析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特别是当代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改革、建设活动。
[错误倾向]
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否认实践社会性、能动性、历史性的机械化、庸俗化。
[应用举例]
材料一:实践的主体是现实社会的人,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手段是现实的工具,实践的结果,不论成功与失败,都是既成事实。
材料二; 人们建房以前就有了房屋设计,拟定了施工的方案,预见到施工的结果,并在施工过程中,修改设计方案,积累经验,提高认识。
材料三: 鲁滨逊飘流孤岛得以生存的故事,即使是真实的,鲁滨逊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依赖于人类供给他的科学知识、技能、工具的结果。
上述材料分别说明什么道理?请简要说明。
答案要点:
①材料一说明实践具有客观性。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实践的结果都是客观的,所以,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②材料二说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的活动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进行的,具有能动性和目的性。
③材料三说明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个人实践总是社会实践总体中的一部分,都依赖于社会实践,都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4、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作用的原理
[原理内容]
①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它们都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②生产实践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发展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③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对生产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④科学实验的作用集中在提高物质生产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实践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并自觉投身到当前的经济建设中和改革中去,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错误倾向]
反对忽视或否认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反对脱离人民群众,脱离实践的“实践”观点,不能将生产实践、处理社会的实践与科学实验混为一谈。
[应用举例]
略
5.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二者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的: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方法论〗我们既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地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错误倾向〗混淆现象与本质,只看到事物的某些现象,就轻易对问题下结论;割裂现象与本质的联系,不从现象入手,想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
〖实际运用〗批所谓“眼见为实”等伪科学;实际工作中的“浮夸风”
6.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
〖原理内容〗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为: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达到认识的程度、水平,获得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只有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才能对实践起重大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使认识由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
〖错误倾向〗既要克服离开感性认识来谈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这实际上是认识中的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将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的错误观点,这实际上是认识中的形而上学。
〖实际运用〗我国现代化建设要依靠理性认识,如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腐败现象的认识等。
7.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条件原理
〖原理内容〗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经过思考作用,从现象中抽象出一般的、本质的东西。即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方法论〗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个别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
〖错误倾向〗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和不经过思考不盲目下结论的经验主义。既不做实践上的懦夫,又不做思想上的懒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