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小编寄语:苏轼是我国著名的词人,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词和文章,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关于苏轼的故事,一直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为让大家更多了解苏轼。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关于苏轼的故事,供大家参考。苏轼的故事材料的整理 2010年4月20日苏轼是我最喜欢的古代名人,这份材料是精心整理的,每个故事的小标题都是自己添加的,目的是在保持苏轼一生材料连贯性的基础上又可独立阅读,你自己也可以加上富有创意的小标题。你可以阅读自己喜欢的,积累自己欣赏的,写自己深受触动的,也可以把文化精髓传递给你身边的人,比如吃饭的时候可以讲给爸爸妈妈听,讲给你的孩子听……有些地方读不懂很正常,有兴趣可以自己查材料。希望这份材料可以保存到你的书橱,更希望苏轼的人格文采可以根植在你的心灵……一、眉州少年出才俊1不慕名利,谦虚做人兄弟俩为什么叫苏轼和苏辙呢,他们的父亲是这样解释的:苏洵的性格非常豪爽,但他感到这种性格在当时的社会对自己的发展不利,他希望儿子们不要像自己。比如一辆车,他的轮子、车辐、顶棚、车体都很有用处,只有“轼&rdquo
关于苏轼的故事,标签:高二作文大全,高二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小编寄语:苏轼是我国著名的词人,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词和文章,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关于苏轼的故事,一直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为让大家更多了解苏轼。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关于苏轼的故事,供大家参考。
苏轼的故事
材料的整理 2010年4月20日
苏轼是我最喜欢的古代名人,这份材料是精心整理的,每个故事的小标题都是自己添加的,目的是在保持苏轼一生材料连贯性的基础上又可独立阅读,你自己也可以加上富有创意的小标题。你可以阅读自己喜欢的,积累自己欣赏的,写自己深受触动的,也可以把文化精髓传递给你身边的人,比如吃饭的时候可以讲给爸爸妈妈听,讲给你的孩子听……
有些地方读不懂很正常,有兴趣可以自己查材料。希望这份材料可以保存到你的书橱,更希望苏轼的人格文采可以根植在你的心灵……
一、眉州少年出才俊
1不慕名利,谦虚做人
兄弟俩为什么叫苏轼和苏辙呢,他们的父亲是这样解释的:苏洵的性格非常豪爽,但他感到这种性格在当时的社会对自己的发展不利,他希望儿子们不要像自己。比如一辆车,他的轮子、车辐、顶棚、车体都很有用处,只有“轼”就是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虽然实用性不强,但少了他车子就不完整了。他给长子取名 “轼”,是希望他收敛锋芒,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普通人,不要追求高官厚禄,天下扬名;而“辙”是指车轮留下的痕迹,车的功劳永远记不到辙的头上,意思也是要儿子不慕名利,谦虚谨慎地做人做事。
2 耐得一份苦 忍住一份甜
苏轼说“三白'乃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耳!”还说他为官后,也爱吃“三白”。苏东坡的家境并不差,可他从小养成俭朴的美德。这对苏轼今后能正确、乐观而勇敢地对待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又一次的磨难无疑是很有裨益的。
3专心勤奋
少年苏轼是聪颖的更是勤奋的。他曾言:“我昔家居断往还,著书不复窥园葵”——为了读书,他几乎断绝了社交活动和一切娱乐活动,确实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4爱好广泛
苏轼爱大自然,种松树万棵,他与别人不同的是,他种树也有独到的方法,世称“东坡种松法”。书法家,收藏家,无论哪一方面,他只要做,就会成为一面旗帜。兄弟两个很用功但并不死读书。每到春暖花开总要去踏青,了解民风民俗,了解大自然。许多年之后成为兄弟两个记忆中最温馨的画面。苏轼曾经写到:
春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
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瞋。
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
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和子由踏青》
5 文坛星宿震京师
公元1057年的春天,那是一个文学的春天。三位文章奇才横空出世,出现在汴京,出现在北宋的文坛上,那就是“三苏”。尤其是苏轼,他思接千古,志向高远。他的光辉灿烂四射,引来万人瞩目。
苏轼的文章思接千古,志向远大。欧阳修不无感慨地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苏轼意欲大展宏图。
二、初入仕途,天妒奇才。
6手足分离
因为苏洵奉旨在京修订礼书,苏辙奏请留在京城侍奉父亲,东坡则奉命到凤翔赴任,兄弟俩不得不就此分别。 东坡和弟弟苏辙自幼一起长大,感情特别深,这是他们第一次分别,所以特别难舍难分。苏辙一直把兄长送到郑州后,兄弟二人才依依惜别。 告别弟弟后,东坡独自上路,心中不免泛起无限的伤感,仿佛沿路的杨柳也和自己一样,在充满离愁别恨的绪风中,长条摇摇,“心絮”飘飘。不知不觉之间,就来到了渑(音免)池(今河南渑池县)的一座古庙。 几年前,东坡和子由赴京赶考时曾路过这座古庙,庙里的老和尚热情地接待过他们,兄弟二人还曾在庙墙上题下两首诗。可是,现在旧地重游,古庙已经颓败不堪,庙中的老僧也已经死了,过去题诗的墙早已坍塌,而故地重游的人,也只有自己孤零零一个了。 世事沧桑是如此的无情,东坡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7母亲去世
经历海选、考试的苏轼,一一都闯关成功的时候,朝廷委以重任之上,正赶上母亲去世,丁忧三年。守孝期满,重返朝堂,途中心情格外清爽,一路玩来,一路诗,发思古之幽情,《昭君村》《隆中》《屈原塔》
“人言生女作门楣,昭君当时忧色衰。古来人事尽如此,反覆纵横安可知。”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8 妻子早逝
到京师后,任命为凤翔判官,为官三载,时年二十六岁。任职凤翔是苏轼实现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开始,但严酷的现实,也让他产生“从宦无边漫去乡”的感叹。苏轼在凤翔任满回朝。这时,他的家庭遭受了一系列的不幸,妻子王弗在汴京病逝,年仅二十七岁。东坡是个非常重感情的人,更何况他和妻子青梅竹马,情深意笃。妻子的早逝令他伤心欲绝,一生都无法割断对妻子的怀念之情。在十年后,东坡又一次与妻子梦中相会,醒来后不禁潸然泪下,写下了令人荡气回肠的《江城子》。(见后面)
三、反对变法,外放四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一)杭州
9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一○六九年),苏轼守丧(父亲去世)期满,第三次来到汴京。这一次,等待他的是新、旧两党的政治倾轧。 苏东坡反对新政,新党在朝廷正如日中天,自然容他不得。他罗列罪名,虽然最后查无实据,没有问他的罪,但是东坡已经觉察到了“山雨欲来风满城”危机感。 东坡深知自身难保,不宜在朝中久留,就上书要求离京外放,去做地方官。朝廷正不知如何处置这个碍手碍脚的大才子,就做了个顺水人情,同意了他的请求。 熙宁四年(公元一○七一年)十一月,苏东坡离开政治斗争激烈的汴京,到杭州任通判。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