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高分吧中小学教育高中学习高二学习高二生物高二生物学习指导高考生物知识点» 正文

高考生物知识点

[02-15 19:08:18]   来源:http://www.kgf8.com  高二生物学习指导   阅读:8277

概要:39. 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草原上治虫、除杂草等。40.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作用是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变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解者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保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41.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循环”是指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所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42. 能量循环和能量流动关系: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食物网形成原因:许多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43. 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习稳定性等方面。44. 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一定的自动调节能

高考生物知识点,标签:高二生物学习指导大全,高二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

  39. 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草原上治虫、除杂草等。

  40.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作用是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变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解者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保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

  41.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循环”是指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所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42. 能量循环和能量流动关系: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食物网形成原因:许多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43. 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习稳定性等方面。

  44. 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5. 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方向发展,它的结构和功能能保持相对稳定。

  46. 池塘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47. 一种生物灭绝可通过同一营养级其他生物来替代的方式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48. 生物的多样性由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意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

  49. 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被植物体吸收后,会在体内不断积累,致使这类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超过外界环境。随食物链的延长而加强。

  50. 富营养化是指因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

  51.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52.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发射弧,反射弧通常会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5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的。

  54.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的,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55. 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56.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57. 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清除和监控。

  58. 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其中B细胞主要靠生产抗体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59.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注意其区别)

  60. 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61. 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62.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63.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意义:防治有害动物,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拯救和恢复濒危动物种群。

  64.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65. 演替的类型:①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裸岩)。②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66.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67. 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其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68.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不可逆不循环,逐级递减。

  69.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帮助人们科学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70. 植物组织培养就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与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植株。

  71. 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微繁、作物脱毒、制造人工种子)、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体细胞诱变育种等)、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人参细胞发酵罐生产人参皂苷)。

  72. 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动物细胞培养(基础)、动物细胞融合、动物细胞核移植、生产单克隆抗体等。

  73. 动物细胞培养时制备的细胞悬液中分散的细胞很快就贴附在瓶壁,要求培养瓶或培养皿的内表面光滑、无毒、易于贴附。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表面相互接触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称为细胞的接触抑制。

  74. 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无菌、无毒的环境;营养条件;适宜的温度和pH;气体环境(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维持培养液的pH,通常采用培养皿或松盖培养瓶,将其置于95%的空气加5%的CO2的混合气体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二生物学习指导高二生物学习指导大全,高二学习方法高中学习 - 高二学习 - 高二生物 - 高二生物学习指导
  上一篇:高三生物复习知识点
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生物知识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