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作文重立意 阅读扬个性 ——2008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的启示 虽然从整体来说,2008年的福建语文高考不论从试卷结构还是试题数量以及赋分情况与2007年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且尽管有《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约束,我们还是看到了福建省语文高考试卷所呈现的一些新意。 首先是将自然科学类的文章阅读与语言表达运用的检测结合了起来,出现了现今阅读搜索中大力提倡最终得以流行的提取关键词的试题,并将这类文章阅读试题定型为表述题。从而使全卷的选择题少了二道,题分减了6分,让这份试卷更能检测出学生于思维与表达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也更接近语文学科检测的科学性。 其次是文化经典的阅读检测选文不再拘泥于单一的某部经典了,而是《论语》《孟子》各选一小段,在理解翻译的基础上,对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进行简单的比较。这个变化看似很小,但它却对考生阅读文化经典提出了较深层次的要求,同时也引导中学语文教学更加注意“比较”意识及“比较阅读”方法的潜移默化。 第三是将长篇小说的阅读检测分为两个部分:
2017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的启示,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指导大全,高三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作文重立意 阅读扬个性
——2008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的启示
虽然从整体来说,2008年的福建语文高考不论从试卷结构还是试题数量以及赋分情况与2007年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且尽管有《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约束,我们还是看到了福建省语文高考试卷所呈现的一些新意。
首先是将自然科学类的文章阅读与语言表达运用的检测结合了起来,出现了现今阅读搜索中大力提倡最终得以流行的提取关键词的试题,并将这类文章阅读试题定型为表述题。从而使全卷的选择题少了二道,题分减了6分,让这份试卷更能检测出学生于思维与表达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也更接近语文学科检测的科学性。
其次是文化经典的阅读检测选文不再拘泥于单一的某部经典了,而是《论语》《孟子》各选一小段,在理解翻译的基础上,对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进行简单的比较。这个变化看似很小,但它却对考生阅读文化经典提出了较深层次的要求,同时也引导中学语文教学更加注意“比较”意识及“比较阅读”方法的潜移默化。
第三是将长篇小说的阅读检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多选题,检测考生对小说故事情节了解的情况;一是简答(选做)题,检测考生对作品选文语句的理解分析。首次引进长篇小说阅读检测的2007年福建语文高考试卷则只有单纯的小说情节的简述题,因此这一次变化也是意料之中的,毕竟随着时间的推移,考生阅读长篇小说的时间也相对充足,逐步提高名著、经典的阅读要求也是必然的。
第四是名句名篇识记默写的范围由古代诗文扩展到现代散文,尽管让不少师生感到惊讶,但并没有超出全国《考试大纲》的要求,只是老师们根据往年的复习迎考的经验,在高三总复习教学中常常将《考试大纲》中“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要求狭隘而错误地理解为默写常见的古代诗文的名句名篇。就连《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第18页第9行也对此做了这样的说明:“名句名篇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语言艺术的精华”,从而误导了复习教学中的广大高三师生。就这一点而言,我们也可以说2008年的福建高考语文试卷出现了超《说明》的试题;否则,就是命题人员没有认真地解读《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好在所命制的试题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也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及教材要求背诵的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句子“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而且题分仅为1分,故没有引起太大的恐慌。但这样的教训本人以为命题者是应该吸取的。
这份试卷在形式上最有新意的是语用题块。前面已经说过,2008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把自然科学类的文章阅读与语言表达运用结合起来考,单就题分语用题块就增加了6分。试题虽然只增加了两小题,但另外的三道题都与2007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不同。第15题要求考生续写一个含“明”字的成语,然后加以解释;第16题则要求考生阅读图表,而后就我国粮食总是写一条宣传标语;第17题让考生以主持人的身份为学校准备举办的“端午节晚会”写一段开场白。而2007年试卷的第15题则是改错题,第16题是仿写题,第17题是为新闻拟写一个标题。客观地说2007年的试题比较陈旧,改错题与拟写新闻标题在福建自行命题以来已出现过多次,而仿写题的内容与形式也多见于全国各地的试卷及本省各地的训练册中。所以08年语用题块的变化还是呈现出改革的新意的,尤其第17题所传达的信息,再一次启示大家要注意“说”的教学,只要条件成熟,福建语文高考一定会全面测试考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毕竟这是现代及未来社会对人才语文能力的必然要求。 www.kgf8.com
而作文题的变化则更受欢迎。2007年的“季节”存在着明显的命题失误,既束缚了考生的思维,又逼使改卷失去公平,让偏离题意的考生得到了不该得到的宽容,而让自觉遵守“文题相符”的考生失去了审题与正确行文的优势,更重要的是使得教学一线的教师失去了作文指导的标准,扰乱了语文教学的秩序。而2008年的作文真正呈现出开放的姿态。首先没有审题的障碍,无论是材料还是题干及要求的表述,文字通俗且简明清晰;其次是“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的要求,看似对作文的限制,实则它既是给考生松绑,即所写作文只需在“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之内就可以了,又是对考生善意的提醒,因为这个范围很宽,角度很多,所以考生读了材料及要求后,就能依照自身积累与思维的优势,基本无障碍地行文于心灵浩翰的时空。试题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更重要的是它再次给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一个明确的导向:即应试作文必然是带头镣铐跳舞,自由与限制永远要统一在试题中,学会立意始终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令人遗憾的是今年的语文试卷还是不能尽如人意。除了上面所说的名句名篇的默写要么是超《说明》要么是命题人员没有认真领会《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精神外,还有一些试题值得商榷。如第14题第⑴小题提取关键词,到目前为止,语文界并未对“关键词”做出明确的界定,有的认为关键词指的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提取的目的是便于检索,但也有人认为关键词指的是能表达文章核心内容的词,还有人认为提取关键词应该综合考虑这两种理解;2008年福建语文高考试卷的命题者尽管在拟参考答案时也多少参考了词的使用频率,可他们显然持第二种观点,否则参考的词汇应当是“地幔”而非“调查”。其实,如果取第二种观点,即将关键词理解为表达文章核心内容的词,那么行政公文交流中有一个更为明确的概念——“主题词”,相信如果出现的是这个概念,那么,不论考生还是一线教师都会鼓掌欢迎的。因为将一个尚有争议不能明确界定的概念引入考试,是违背命题科学性原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