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1.“小角度”设题。此类设问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如: ①2008年四川卷: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②2008年江西卷: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③2007年全国卷Ⅰ: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④2006年湖北卷:《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此类题目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题干明确告诉考生须从“修辞方法”、“虚实”、“景”和“情”、“融情于景”等角度鉴赏,答题时我们只要根据题干所要求的相关表达技巧知识,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说明即可。 2.“大角度”设题。此类设题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
2017年高考语文难点攻略: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指导大全,高三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1.“小角度”设题。此类设问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如:
①2008年四川卷: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②2008年江西卷: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③2007年全国卷Ⅰ: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④2006年湖北卷:《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此类题目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题干明确告诉考生须从“修辞方法”、“虚实”、“景”和“情”、“融情于景”等角度鉴赏,答题时我们只要根据题干所要求的相关表达技巧知识,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说明即可。
2.“大角度”设题。此类设题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现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或“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如:
①2008年上海卷: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②2007年浙江卷: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⑴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⑵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⑶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③2006年江西卷: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④2006年福建卷:这首诗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在艺术手法上,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此类题目较之上一类鉴赏难度要大,因未规定表达技巧的具体类型,所以答案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大,答案有可能是表达技巧中的任何一种甚至几种类型。如:①包含了比喻和对比;②包含了对比、寓情于景、用典和议论等;③包括了对比、比喻和象征;④主要是借景抒情。这种题型往往给考生的答题带来很大的盲目性。
考场上,导致考生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失分的原因有很多——或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或说明不到位,或分析不透彻;或程式不规范,或要素不齐全。尤其是解答“大角度”类型的题目时,考生出现的问题相对更多,有时甚至“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即一旦表达技巧的类型答错,往往导致后面的分析说明也“牛头不对马嘴”。
要解决这些问题,平时复习注重对高考题目进行分析和探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应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相对来说,高考题目的命制和答案的设置更为科学和规范,其设题的特点、答案的模式、切入方式甚至字数的安排都值得我们去分析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