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高分吧中小学教育高中学习高考学习高三语文复习高三语文知识点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对策(五)» 正文

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对策(五)

[05-17 21:41:58]   来源:http://www.kgf8.com  高三语文知识点   阅读:8136

概要: (二)、被动句 1.“于”字式,格式为“动词+于”。如:而君幸于赵王;使不辱于诸侯。 2.“见”字式,格式为“见+动词”等。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为”字式,格式为“为+(介词宾语)+动词、为所、为……所……”等三种。如:贤能为之用;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若属皆且为所虏;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意合式,即主语和宾语之间存在着被动关系。如:曹军破,必北还。 被动句的特点为: “主语+(动词)+介词+(介词)宾语” 或“主语+介词+(介词)宾语+动词 (受事) (介宾短语)(施事) (受事)(介宾短语)(施事) 翻译为“……被……(怎么样)。 (三)、省略句 1.

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对策(五),标签:高三语文知识点大全,高三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

    (二)、被动句

    1.“于”字式,格式为“动词+于”。如:而君幸于赵王;使不辱于诸侯。

    2.“见”字式,格式为“见+动词”等。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为”字式,格式为“为+(介词宾语)+动词、为所、为……所……”等三种。如:贤能为之用;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若属皆且为所虏;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意合式,即主语和宾语之间存在着被动关系。如:曹军破,必北还。

    被动句的特点为:

    “主语+(动词)+介词+(介词)宾语”  或“主语+介词+(介词)宾语+动词

    (受事)        (介宾短语)(施事)     (受事)(介宾短语)(施事)

    翻译为“……被……(怎么样)。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夜缒而出,(烛之武)见秦伯,(烛之武)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欲呼张良与(己)俱去。

    5.省略介词“于、以”。如:亚父受玉斗,置之(于)地;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金。

    6.省略兼语。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其)归赵;令(军官)辱之,以激怒其众。

    翻译时,要结合前后语境,准确地补出省略成分。根据前后语境可以补出具体对象的,补上具体人物或“其”;根据语境无法补出具体对象的,一般补上“人”。

www.kgf8.com

    (四)、倒装句

    1.主谓倒装。如:悲哉,世也!甚矣,汝之不惠!

    翻译时,将主语、谓语的顺序调整过来,使其通顺流畅。如:(这个)社会(多)可悲呀!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主要类型有:

    (1)。否定句宾语前置。条件为A. 有否定词语;B. 代词作宾语。构成“否定副词+代词+动词”的基本格式。如:古之人不余欺也;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翻译时,将代词调整到动词之后,“不余欺”调整为“不欺余”,“未之尝闻”调整为“未尝闻之”。

    (2)。疑问句宾语前置。条件为A. 有疑问语气;B. 疑问代词作宾语。构成“疑问代词+动词”的基本格式。如:豫州今欲何至?大王来何操?

    翻译时,将疑问代词调整到动词之后,“何至”调整为“至何”,“何操”调整为“操何”。

    (3)。宾语被强调时。有“否定句宾语被强调时、疑问句宾语被强调时、陈述句宾语被强调时”三种情况。否定句宾语被强调时的条件为A. 有否定词语;B. 名词作宾语;C. 用“之”或“是”作为前置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疑问句宾语被强调时的条件为A. 有疑问语气;B. 名词作宾语;C. 用“之”或“是”作为前置标志。如:夫晋,何厌之有?陈述句宾语被强调时的条件为A. 表陈述语气;B. 名词作宾语;C. 用“之”或“是”作为前置标志。如:唯余马首是瞻。

    翻译时,将宾语调整到动词之后,虚词去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调整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夫晋,何厌之有”调整为“夫晋,有何厌”:“唯余马首是瞻”调整为“唯瞻余马首”。

    (4)。介词宾语前置。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翻译时,将宾语调整到介词之后。“谁与”调整为“与谁”,“胡以”调整为“以胡”。

www.kgf8.com

    3.定语后置。主要类型有:

    (1)。中心词+之(标志)+后置定语(形容词)。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翻译时,将后置定语(形容词)调整到中心词之前,去掉虚词。“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调整为“居高庙堂”“处远江湖”。

    (2)。 中心词+之(标志)+后置定语+者。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翻译时,将后置定语调整到中心词之前,去掉虚词。“马之千里者”调整为“千里马”。

    (3)。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翻译时,将后置定语调整到中心词之前。“子孙荷担者”调整为“荷担者(的)子孙”。

    (4)。 中心词+而(标志)+后置定语+者。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翻译时,将后置定语调整到中心词之前,去掉“而”。“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调整为“能不易其志者(的)缙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三语文知识点高三语文知识点大全,高三学习方法高中学习 - 高考学习 - 高三语文复习 - 高三语文知识点
保存 | 打印 | 关闭
《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对策(五)》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