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当然,这里的解说,并非科学说明,所以没必要给核心概念一个精确的定义。解说的目的,只在于引出核心观点。从这点看,又和概念描述式相同了,概念解说后,通常也需要用一个总结性句子来引出全文主要观点。 www.kgf8.com 五、语句排比式 案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享受“无争”的恬淡:“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享受“争”的激荡:“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早散发弄扁舟”。李白追求“无争”的自由:“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辛弃疾追求“争”的成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胸怀“无争”的孤傲:“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rd
2017届高考写作能力提升系列资料(七),标签:高三语文作文指导大全,高三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当然,这里的解说,并非科学说明,所以没必要给核心概念一个精确的定义。解说的目的,只在于引出核心观点。从这点看,又和概念描述式相同了,概念解说后,通常也需要用一个总结性句子来引出全文主要观点。 www.kgf8.com
五、语句排比式
案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享受“无争”的恬淡:“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享受“争”的激荡:“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早散发弄扁舟”。李白追求“无争”的自由:“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辛弃疾追求“争”的成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胸怀“无争”的孤傲:“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怀揣“争”的尊严。
到底要“争”,还是要“无争”?古往今来,这个问题都缠绕在每个中国文人的心中……
排比的优势,在于用有限的文字,表现无限丰富的意义。比如这个案例,虽只列举了六个古人,却可以代表古今中外的所有人。读这样的开头,身为读者的我们想到的,绝不仅仅是这六个人如何“争”或“不争”,而是想到整个人类从古到今面对生活这本大书时或争或不争的艰难选择。透过这样的选择,我们可以读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下不同个性的人们共性化的生活态势。
语句排比式的开头,首先要注意气势的营造,其次要注意语言风格的和谐一致,第三要注意语言的典雅,第四要注意内容的代表性与概括性。这种开头法,比较适宜于阅读面宽泛、思想深刻的同学。可以在排比句中体现阅读面的广阔和思想的深度。
与概念描述式相同,语句排比式的开头,在一组排比句之后,同样需要有一个总结性短句。这个短句,同样起到揭示全文写作重点的作用。
六、段落排比式
案例:豪放飘逸的李白,一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是与权贵的争。
旷达闲适的苏子,一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是与官场的争。
清婉秀丽的李清照,一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那是与命运的争。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此种开头,和语句排比式大体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段落排比式开头使得文章的层次感更强,卷面上更清爽。
是否可以将语句排比式开头的每一个句子都单独成段,使其变成段落排比式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前者语句间联系相对紧密,后者相对松散。也就是说,语句排比式的句与句间通常内在逻辑联系十分紧密,它们或者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或者是对比出现的一组事物。段落式排比则松散许多,用来排比的段落通常仅仅是主题意义的相关联,不具备太多的内在逻辑性。 www.kgf8.com
七、引用式
案例一:“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郑愁予用他的淡淡寂寞。为我们构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世界——空灵而又静美。
案例二: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是理性的动物,而争是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共同点。”生活中处处充满了争,没有“争”的意识的人生是不完满的……
案例三:达尔文早在其《进化论》中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确,我们当今社会处处充满竞争。
引用式开头,通常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内容,援引名家名言、史实资料、定理定义、科学数据;后一部分对前面的引用进行最概括的点评。
引用式开头的优点在于:
第一,提升观点的可信度。
第二,展示作者的阅读面。
第三,给读者以知识的积累与启迪。
使用引用式开头,需要注意三方面问题:
其一,作为开头的引用,内容不宜过长,最好在30字以内。太长则既让读者难以记忆又不够醒目。
其二,后部分的概括点评应该尽可能简短,且必须在概括中点明本次作文的核心话题,最好能说明自己的核心观点。
其三,引用与概括点评间,必须具备逻辑的合理性,要让读者一眼就明了二者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不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
八、史料呈现式
案例:乌江边上一蓬血雨,你无声离去,没有马革裹尸,没有战死沙场,你用自己的剑,结束了辉煌的一生。
这是近些年高考满分作文中的写作文化散文类考生常用的开头方式。这类以再现某些史料为切入点的文章,其开篇处大多直截了当呈现史料,借助精心挑选的历史画面,结合打破常规的言说方式,使文章起句就收到夺人眼球的艺术效果。
这种史料呈现式的开头,在表达方式上,常将描写、议论、抒情紧密结合,尽可能在有限的文字中体现最大容量的文本内涵。其描写,将原本冗长的史料高度浓缩为抽象的画面;其议论,只注重观点的提出,淡化观点之后的论证;其抒情,多借跳跃性的话语、个性化的词汇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开头法,要求考生必须拥有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这种驾驭力,不仅体现在开头这有限的文字中,还要贯穿于全篇文章。也就是说,拥有这样的开头,就必须同样拥有这样的主体和结尾,绝不能中途易帜、虎头蛇尾。正是基于对语言驾驭力的较高要求,一般情况下,不提倡考生采用这种方式开篇。 www.kgf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