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幽闺记》(传奇)元朝施君美根据“拜月亭”改编而成。描写书生蒋世隆在战乱之中遇见少女王瑞兰,两人结为夫妻。王瑞兰之父因门第差别,强行拆散了两人。后蒋世隆考中状元,两人终于团圆。 《中山狼》(杂剧)明朝康海所作。描写的是中山狼被猎人追赶,乞求东郭先生救它。东郭先生把它藏在口袋里,骗走了猎人。狼出来后,说它快饿死了,一定要吃掉东郭先生,幸亏路遇老丈,设计杀死了恶狼。 《玉簪记》(传奇)明朝高濂所作。描写南宋书生潘必正在临安应试落第,到女贞观看望姑母,遇到了道姑陈妙常,两人相恋。潘必正的姑母督促潘再次赴试,并亲自送他登船。陈妙常雇小舟追上必正,互赠玉簪和鸳鸯扇坠。后来潘必正考中并当了官,与妙常结为夫妻。 《风筝误》(传奇)清朝李渔所作。描写书生韩世勋题诗于风筝上,风筝落在詹家,詹淑娟和诗其上,因而结为夫妇的故事。 www.kgf8.com 10、民间记忆 只读过半年私塾的86
报刊搜集作文素材300篇(十二),标签:高三语文作文指导大全,高三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幽闺记》(传奇)元朝施君美根据“拜月亭”改编而成。描写书生蒋世隆在战乱之中遇见少女王瑞兰,两人结为夫妻。王瑞兰之父因门第差别,强行拆散了两人。后蒋世隆考中状元,两人终于团圆。
《中山狼》(杂剧)明朝康海所作。描写的是中山狼被猎人追赶,乞求东郭先生救它。东郭先生把它藏在口袋里,骗走了猎人。狼出来后,说它快饿死了,一定要吃掉东郭先生,幸亏路遇老丈,设计杀死了恶狼。
《玉簪记》(传奇)明朝高濂所作。描写南宋书生潘必正在临安应试落第,到女贞观看望姑母,遇到了道姑陈妙常,两人相恋。潘必正的姑母督促潘再次赴试,并亲自送他登船。陈妙常雇小舟追上必正,互赠玉簪和鸳鸯扇坠。后来潘必正考中并当了官,与妙常结为夫妻。
《风筝误》(传奇)清朝李渔所作。描写书生韩世勋题诗于风筝上,风筝落在詹家,詹淑娟和诗其上,因而结为夫妇的故事。 www.kgf8.com
10、民间记忆
只读过半年私塾的86岁老太太杨玉文,两年前忽然萌生了写书的念头。每天,她在小学生用的方格本上写上千八百字,至今已完成20余万字的"回忆录".今年3月,杨老太的回忆录《鬼子来了》在当地报纸连载。从此,世人多了一份——
每天早上7时,阳光斜斜照进房间时,86岁的老太太杨玉文准时开始写作。满头银发的她,翻开小学生用的方格本,一笔一划地写着前一天晚上浮现出来的记忆。
“这一章写点什么呢?”她在本子上写道,“还是在(再)奖(讲)几个日本鬼子的故事吧。”
一旦确定了思路,杨老太就不假思索地写了起来。过去的记忆像过电影似的一幕幕出现在眼前,“电影”演到哪儿,她就写到哪儿。有时发现自己写跑了题,她就用一句“不说这些了,还是接着讲……的故事吧”,轻松地回到主题。
杨老太并不是在玩弄写作技巧,更不是什么专业作家,她写的全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老人的“创作生涯”始于两年前。当时,她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温春镇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家庭妇女。
那一年,杨老太的耳朵突然近乎失聪,从此告别了她平生惟一的爱好———看电视。无事可干的老人常常坐着发呆,儿女们怕老人闷出病来,经常带些报纸供她消遣。
虽然小时候杨玉文曾跟邻居读过半年私塾,但因为多年不用,学过的字大半记不清了。每次看报纸,她都连猜带问,还不一定完全弄得懂其中的意思。
尽管如此,杨老太对报纸上的连载故事特别感兴趣,读了上篇还想读下篇,有时候中间缺一篇没读到,她就发动儿女们四处搜寻。
有一次,女婿李钐伟去看望岳母,正赶上老太太刚读完报纸上的几篇小故事。老人一边把报纸放下,一边不服气地哼了一声,自言自语地说:“我肚子里的故事,比报纸上的还有意思呢!”
女婿觉得挺好玩,便逗老人说:“那你把肚子里的故事写出来。要是写好了,也给你拿到报社去发表。”
没想到,老太太对这一句玩笑话当真了。
起初,老太太不会写的字太多了。
“揪住谁就问几百个字!”杨老太的女儿笑着回忆,“看见她拿着本儿走过来,吓得我们撒腿就跑。”
不光儿女们被问烦了,就连邻居们也大都受过她的“骚扰”,被当成笑谈。
杨老太不去理会这些。她埋头写了4个月,没人知道她究竟写了些什么。家人看到老人自从写书起,原本病殃殃的身体似乎硬朗了许多,人也变得精神多了,也就变为“鼓励为主”了,“她高兴就随她写去吧”。
忽然有一天,老太太郑重其事地将自己的“作品”递到女婿手上。
“这哪是书呀?没有标点符号,没有段落层次,有一半的字是错别字,读起来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李钐伟没再细看,就把岳母写的“书”锁了起来,以后不敢提写书的事了。
隔了几个星期,老太太忍不住问女婿:“书稿报社能不能用呀?”李钐伟不好意思再隐瞒,便硬着头皮告诉岳母,写书要先构思,把最有意思的事写出来才有人看。杨老太太听明白自己写的书不行,但不明白这书到底怎么写才行。
那些天,老太太整天食不甘味,人也变得木呆呆的。
这一切,家人尽看在眼里。女婿李钐伟不忍,特意到书店买了本萧红的《呼兰河传》。他觉得萧红白描式的写作风格最适合岳母。
从此,老人捧着《呼兰河传》再也放不下手了。她花一个多月时间,翻来覆去读了三遍。她觉得书里被开水烫死的“小团圆媳妇”、能说能笑的“王大姑娘”、老实憨厚的“冯歪嘴子”,这些旧时代的人物就是自己小时候身边的人。读着读着,杨老太想起了自己苦难的家庭。
老人从中像是悟到了点什么。有了第一次失败的写作教训,杨老太明白了“构思”的意义。每天傍晚,她早早躺在床上,一“合计”就是几个小时,把第二天要写的故事认认真真地回忆出来。
写了几个月,老太太又交给女婿厚厚的一本。这次,她还附上一封给报社编辑的信。
尽管仍然没有标点符号,仍然错别字连篇,但信中的内容把李钐伟“吓了一跳”。
杨老太写道:“最近我看见报上说九一八国耻日纪念我不能忘因为我是过来人要问山前路得问过来人我亲自看见的事实最近一下子全想起来了希望我写的东西对年轻人有用。”(原文没有标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