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高分吧中小学教育学科知识历史名人苏州历史名人» 正文

苏州历史名人

[10-19 19:03:54]   来源:http://www.kgf8.com  历史名人   阅读:8470

概要: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滇元 范滇元 1939年2月生于江苏常熟。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6年在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上海光机所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即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工作。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国家“863”计划惯性约束聚变主题专家组专家,“神光Ⅲ”项目总工程师,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分会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兼职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6个院校兼职教授。还是上海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从事大型激光装置的研制及运行近30年。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先后研制成功激光功率为百亿瓦、千亿瓦和万亿瓦的高功率系列钕玻璃激光系统,为建立和发展我国高功率激光事业作出了贡献。其中“激光12号实验装置”,是我国规模最大、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大型激光工程,输出功率达2万亿瓦。国家鉴定评价为:“综合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同类装置的先进水平”,&l

苏州历史名人,标签:历史名人故事,http://www.kgf8.com


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滇元


范滇元 1939年2月生于江苏常熟。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6年在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上海光机所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即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工作。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国家“863”计划惯性约束聚变主题专家组专家,“神光Ⅲ”项目总工程师,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分会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兼职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6个院校兼职教授。还是上海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从事大型激光装置的研制及运行近30年。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先后研制成功激光功率为百亿瓦、千亿瓦和万亿瓦的高功率系列钕玻璃激光系统,为建立和发展我国高功率激光事业作出了贡献。其中“激光12号实验装置”,是我国规模最大、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大型激光工程,输出功率达2万亿瓦。国家鉴定评价为:“综合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同类装置的先进水平”,“是我国激光技术发展上的一项重大成就,标志着我国已成为在高功率激光领域中具有这种综合研制能力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作为主持此项工程的总体技术组常务成员,激光器系统负责人,总调式现场指挥和装置运行负责人,在前辈科学家王淦昌、王大珩指导下,在实验室主任邓锡铭院士具体领导下,与数百名科研人员一起,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科学技术和工程实用问题,使科研成果转化为能够付之实用的工程设施。此装置连续运行8年,进行惯性约束聚变,X光激光和极高压下状态方程等大量实验研究,取得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应用成果。

“八五”期间,他又倡议实施更大规模的“神光Ⅱ号”计划,被列为重大项目,并任项目负责人之一,兼总工程师。完成论证和技术方案设计后,该计划现已建成并达到原定目标。“九五”期间,他又投身于“神光Ⅲ”装置的研制工作。这一跨世纪的巨型激光工程,被列为国家重大项目。范滇元任总体技术专家组组长,兼项目总工程师。现已完成其原型方案设计,并开始动工建造。

发表论文近200篇,多次在重要国际会议报告我国高功率激光领域的研究成果。培养和协助培养研究生近30名。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陈嘉庚奖、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等。还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863”计划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


天算大师王锡阐


明清易代之际,苏州府吴江县出了一个奇人,天文历算学家王锡阐。他与天文数学家梅文鼎同时而又齐名,王锡阐号晓庵,梅文鼎号勿庵,遂被后人并称为“二庵”。两人都娴于天文历算,然而王锡阐精核,梅文鼎博大,各造其极,不分高下。
去年适逢王锡阐诞辰370周年,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技史学会、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吴江市委、市政府联合发起,在王锡阐故里举行了纪念活动,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纪念王锡阐专题学术研讨活动;在震泽镇他的墓地和祠堂原址建立的王锡阐纪念馆也同时开放。
“锡阐天问学贯东西,晓庵新法书传古今”。这是中科院路甬祥院长的题辞,概括了王锡阐一生主要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王锡阐发明了计算金星、水星凌日的方法,并提出精确计算日月食的方法。他所著《晓庵新法》、《历说》和《五星行度解》等天文著作,为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王锡阐,字寅旭,又字昭冥,号晓庵,又号余不、天同一生。南直隶苏州吴江人,家在震泽镇西圩。生于明崇祯元年六月二十三日(公元1628年7月23日),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九月十八日(公元1682年10月18日)。
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明朝覆亡;随即清军入关南下,弘光小朝廷覆灭。在急风暴雨的时代大变迁中,由于难以忍受“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民族高压政策,江南各地纷纷起兵抗清。这时王锡阐年仅十七岁,却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为了表示忠于明朝,他奋身投河自尽,但是意外地被人救了起来。由于他已下了必死的决心,于是又开始绝食,勺水不入,经过了七天,却又没有遂愿。最终因为父母的劝导与强迫,才不得已而复食。可是从此以后,王锡阐放弃了科举考试之路,他不愿去做清朝的官。在封建时代,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利禄,这是读书人的唯一愿望。但是当自己的国家也灭亡了,功名富贵还有什么意义呢?从此王锡阐隐居在乡间,以教书为业,致力于学术研究;甘心于做一个故国遗民而贫困一生。
王锡阐生来聪明颖异,性格孤僻,从不与同年龄的孩子一起游戏。他天***好思考,不善于交际应酬。那时候一般的读书人,对于数学上割圜、勾股的测量方法,大多感到目眩心迷,难以弄清楚,然而王锡阐却能手画口谈,好像下棋时的黑子白子一样清楚。他常常说,自己无论坐着还是躺着,总觉得像有一个浑天仪在面前,日、月、五星交错地在浑天仪上横行。可见他专心致志到了何等地步。他曾经说,自己与别人相见的时候,往往面面相觑,一天不讲话。然而与志同道合的人讨论古今的事情,却又能够纵横不休,没有停止的时候。他还说,因为家里贫困,得不到很多书;但即使得到了许多书,自己也并不都读,读过也并不都记住;只是当读书有所心得的时候,却会欢喜雀跃。这种学以致用的读书方法在古人中也是不多的。
由于王锡阐专心致力于学问,与世人格格不入。他常常穿着明朝时的衣服,鞋子也破得露出脚跟,一个人独来独往。其实他的志向和节慨却是效仿宋代末年谢皋羽、郑所南这一流爱国人物。他常常喜欢一个人漫步在田野上,向着南方怅望,显得特别忧伤,因此被乡里人看作是一个“狂生”。其实他心里是很明白的,因为那时候南明桂王政权、郑成功,还在南方坚持着抗清斗争。他说:我所痛恨的就是自己不能真正的“狂”(即通俗的所谓“发痴”)啊!“狂”了倒好,&127;因而自命为“希狂”。他在给顾炎武的信中也说,我担心的正是唯恐自己受到世俗的影响而随波逐流,这样到反而坚定了自己志向和研究学问的决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历史名人历史名人故事学科知识 - 历史名人
  上一篇:安徽历史名人
保存 | 打印 | 关闭
《苏州历史名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