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高分吧中小学教育学科知识历史名人苏州历史名人» 正文

苏州历史名人

[10-19 19:03:54]   来源:http://www.kgf8.com  历史名人   阅读:8470

概要:翁同龢 翁同龢 (1830~1904 )。字声甫,号叔平,别署均斋、瓶笙,晚号松禅、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常热城区人。清咸丰六年(1856年),一甲一名进士及第,授修撰。先后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官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都察院左邻御史、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其在军机时,位中法战争爆发,主张抗战并支持刘永福的黑旗军保卫疆土。中日甲午战争时,又为主抵御外海,反对李鸿章求和。后举荐康有力,支持变法维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被慈禧太后削职回籍;10月,又被下令革职,永不叙用.交地万富严加管束。翁同龢归里后,隐居西门外鹁鸽峰墓庐。光绪三十年五月,卒子里第。宣统元年(1909年),吴中士大夫请为湔雪,由两江总督端方代奏,准开复原官,后追溢文恭。翁同龢出身世宦,窝藏书。诗文简炼凝重,书法纵横跌宕,力透纸背,有颜真卿风骨,著名于时。遗著有《瓶庐诗稿主》、《瓶庐文钞》、《翁文恭公日记》等。 丁大钊 丁大钊,1935年1月12日出生于苏州一个普通市民家庭, 曾先后在苏州纱缎小学和有原中学(现市六中)就读。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分配到中科院物理研

苏州历史名人,标签:历史名人故事,http://www.kgf8.com

翁同龢


翁同龢 (1830~1904 )。字声甫,号叔平,别署均斋、瓶笙,晚号松禅、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常热城区人。清咸丰六年(1856年),一甲一名进士及第,授修撰。先后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官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都察院左邻御史、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其在军机时,位中法战争爆发,主张抗战并支持刘永福的黑旗军保卫疆土。中日甲午战争时,又为主抵御外海,反对李鸿章求和。后举荐康有力,支持变法维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被慈禧太后削职回籍;10月,又被下令革职,永不叙用.交地万富严加管束。翁同龢归里后,隐居西门外鹁鸽峰墓庐。光绪三十年五月,卒子里第。宣统元年(1909年),吴中士大夫请为湔雪,由两江总督端方代奏,准开复原官,后追溢文恭。翁同龢出身世宦,窝藏书。诗文简炼凝重,书法纵横跌宕,力透纸背,有颜真卿风骨,著名于时。遗著有《瓶庐诗稿主》、《瓶庐文钞》、《翁文恭公日记》等。



丁大钊


丁大钊,1935年1月12日出生于苏州一个普通市民家庭, 曾先后在苏州纱缎小学和有原中学(现市六中)就读。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分配到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1956年9月随王淦昌赴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1960年回国后在原子能研究所负责轻核反应调研与测量工作,现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学术顾问委员兼中科院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副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他所负责的轻核反应调研与测量工作,为研制热核武器提供了基本数据。70年代中期后领导研究快中子核反应谱,热中子俘获谱与原子核巨共振,领导建设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实验室。目前从事加速器驱动次临界反应堆三维中子扩散的理论研究。著有<<硫32的热中子俘获研究>><<放射性"洁净"核能系统>>等论文。他提出确定径迹气泡密度的方法对鉴定反西格马负超子所起的关键作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多次获国防科工委重大成果奖与部级科技进步奖。他凭着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从事科学研究的思维和工作方法,多想、多问、多试验,使其科研发现和成果丰富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令全世界的科学界不得不以新的目光注视中国


冯新德


冯新德,1915年10月12日生于吴江同里镇。曾在东吴大学附属一中就读,中学毕业后考入东吴大学生物系,后转学至清华大学化学系。曾在美国诺脱丹大学研究院师从C.C.PRICE教授。1952年任北大教授,感光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分子学报中国高分子科学主编。中国化学会和美国化学会会员。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其专业领域为高分子化学,在北大建立高分子教研室,开展了烯类自由基及光诱导聚合接枝与嵌段共聚合、生物医用高分子包括抗凝血材料与生物降解高分子,用于药物缓释系统及高分子初始氧化与生物老化机理的研究。曾发表《大分子化学--大分子讨论集》63卷及《高分子合成化学》、《饱和聚酯与缩聚反应》等论文250余篇。曾在日本第一次国际高分子讨论会获日本高分子学会演讲奖,获中国化学会育才奖。他锲而不舍搞科研的精神感人至深,他成功的背后是巨大的付出。冯教授离开家乡数十年,每当谈起同里的小桥、流水、弄堂时,还是那么记忆犹新。


冯端


冯端,祖籍绍兴,1923年6月11日生于苏州。曾在苏州实验小学、草桥中学(现市一中)、苏州中学读书,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系并获学士。历任南京大学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物理科学评议组召集人等职。现任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其一门教授,长兄焕为东南大学名誉教授、姐慧为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二哥康为中科院院士。端于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我国凝聚态物理学家。曾研制成我国第一台电子束浮区区熔仪,成功地长出了钼、钨单晶体。70年代对激光与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在第一届国际畴结构会议上作了特邀报告。80年代以后主攻凝聚态物理学与材料科学,在国际上首次观测到准位相匹配的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培频增强效应等高水平科研成果。创办了国家固体微结构物理重点实验室。《金属物理学》是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国际上第一部专著。还著有《钼单晶体中亚晶位错结构的研究》、主编《χ射线衍衬貌相学》等论著。1982年因“晶体缺陷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冯端是一位未出国留学能成为国际有影响的科学家,在于他身体力行地做到“以苦为乐,自找苦吃”,并实现他“谋事在人”的座右铭。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能鸿


朱能鸿,1939年11月10日生于上海,原籍苏州。1960年毕业同济大学。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高级工程师、中国天文学会仪器组副组长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成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专研天文望远镜的设计制造,由他负责研制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是世界上同类望远镜中口径最大的一架,正常运行。1991-1993年,曾在欧洲共同体下的欧洲南方天文台参加当今最大的光学望远镜设计工作,承担了口径为2米的光学干涉合成望远镜的设计研究。曾在国内外天文学会论文集发表过《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的设计特点和现状》、《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的设计特点和天体测量上的应用》、《甚大望远镜的干涉合成望远镜的设计研究》等论文。1978年由他主持的“真空照相天顶筒研制”成果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1989年的“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的成果分别获中科院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物理学家-何泽慧


何泽慧,1914年3月5日出生于苏州。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6-1940年在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当研究生,研究弹道学。因提出了一种新的精确测量子弹下行速度的方法而获得工程博士学位。随后在德国海德堡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和法国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进行核物理研究工作。1948年5月回国,在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任研究员。1949年中科院成立后,曾先后任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1981年当选为中科院数学物理部学部委员(今称院士)。1945年在德国利用云雾室首次观察到正负电子弹性碰撞。次年与钱三强合作,在约里奥·居里实验室发现了铀核的三裂变与四裂变现象。被人称之为“科学珍品”、“重要成就”。1973-1984年她先后领导建设与反应堆和加速器配套的实验设备,并主持完成轻核反应截面与其他核数据测量,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著有《铀核四分裂的实验证明》、《自制原子核乳胶特性》等论文与科普著作《原子能的原理和应用》。1956年因研制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乳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 [2] [3]  下一页


Tag:历史名人历史名人故事学科知识 - 历史名人
  上一篇:安徽历史名人
保存 | 打印 | 关闭
《苏州历史名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