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1. 对文章某些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哲诗”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诗哲”则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 B. 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史哲的“互涵互动”,“互涵”指彼此促进,“互动”则指彼此渗透。 C.“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哲学的思想。 D.“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洋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 2. 作者认为庄子“既是圣人,又是诗人”,屈原“是诗人兼哲人”,下列不属于这种说法的原因的一项是() A. 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 B. 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 C. 庄子和屈原都是以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 D. 庄子和屈原的作品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达标检测卷,标签:高一语文同步练习大全,高中语文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1. 对文章某些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哲诗”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诗哲”则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
B. 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史哲的“互涵互动”,“互涵”指彼此促进,“互动”则指彼此渗透。
C.“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哲学的思想。
D.“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洋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
2. 作者认为庄子“既是圣人,又是诗人”,屈原“是诗人兼哲人”,下列不属于这种说法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
B. 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
C. 庄子和屈原都是以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
D. 庄子和屈原的作品具有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3. 关于战国时期文史哲之间互涵互动关系的表现,下列表述和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 文学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
B. 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因素,以形见理的《老子》一书的产生便是例证。
C. 史著文学化促成了“史传文学”的产生。
D. 哲学诗意化导致了“诗化哲学”的出现。
4. 对文章论述的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与屈原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和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B. 战国时期文史之间呈现出互涵互动的关系。
C. 庄子和屈原出现的历史、社会和背景。
D. 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促生了“庄骚辉映”这一文化奇观。
三、(24分)
1. 阅读下面文言短篇,完成文后的练习。(12分)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遗,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辛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则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1)为画线句子填上标点。(3分)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 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妻子)
B.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落下的叶子)
C. 而翁长铨(长:名词作动词,担任长官;铨:铨选,吏部的任务是按照规定任免、考核、选拔官吏)
D. 婿竟不调(竟然)
(3)本文用白描手法写人记事,即用极简练的语言记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写出了人物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请从上文中找出典形的两处,并进行分析,说说写出了人物什么特点。(6分) www.kgf8.com
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武 技 蒲松龄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交叉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较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这,以要一日成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起。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为何?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B. 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要:求取。
C. 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轻视。
D. 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适:到……去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