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11.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是,先要准确理解各个例句的意思,并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进行判断选择。题目要求选出"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的一项",而A、B、C三项都来自文中第二段,都是为了论证本段首句的论点,只有D项选自第三段,意在强调湖南文化的源流,说明《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之文所取法,故其不符合题目要求。 12 . D [解析] 此题是针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理解文意、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D项对文意的概括有误,"罗研生深明考据之学"应是《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主观原因,而非客观原因。 13.(1)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 (2)但它的弊病常常(在)词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 (3)这部文集所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翻译,是以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为基础的,高考试
2017文言文高考题分类:论说文,标签:高三语文知识点大全,高三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11.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是,先要准确理解各个例句的意思,并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进行判断选择。题目要求选出"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的一项",而A、B、C三项都来自文中第二段,都是为了论证本段首句的论点,只有D项选自第三段,意在强调湖南文化的源流,说明《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之文所取法,故其不符合题目要求。
12 . D [解析] 此题是针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理解文意、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D项对文意的概括有误,"罗研生深明考据之学"应是《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主观原因,而非客观原因。
13.(1)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
(2)但它的弊病常常(在)词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
(3)这部文集所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翻译,是以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为基础的,高考试卷要求直译,也就是要求尽可能做到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与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等,并做到准确解释。同时,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否则很难准确译出文意。
(1)句是反问句,要译出反问语气,同时"奚""足以""语文"三个重要的词语要译准,这是三个得分点,尤其是"语文",这是个古今异义词,要注意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2)句的"丰缛"理解容易出错,结合语境不难看出是指写文章"词藻华丽",而非"繁文缛节";"寡实"之"寡"是"缺少"之意;句中两个"而"字,均为连词,一表转折,一表并列。
(3)句的重要词语有"兹""盖""所录",此外,"十之六"这个文言文中的分数表示法也是考查重点。
[译文] 我的朋友湖南湘潭人罗研生先生,拿他编撰的一百九十卷《湖南文征》给我看,而且嘱托我为他的书稿写一篇序。我非常浅薄,年纪又大了,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呢?
我听说古人的文章,最初没有什么章法。《易》《书》《诗》《仪礼》《春秋》各种经书,他们的体势(结构和笔势)声色,没有一个字是沿袭而来的。就是先秦诸子的文章,也各自成为一体。拿这类文章来衡量其它文章,像金玉和卉木相比是不同类一样非常分明,这怎么说有"章法"呢?后来人本不会写文章,强迫自己拿出古人的文章来摹拟,于是有的模拟得像,有的模拟得不像;模拟得像就说合"章法",模拟得不像就说不合"章法".如果他们不是等着摹拟,他们就能发于心而为自然之文,大概有两个方面:说理,抒情。这两个方面是人人所固有的,就我所知道的道理,把它写成文字传给世人,符合我的爱与恶、悲与愉的情感的,就连缀成文把它表达出来,就像剖开肺肝来陈述文献典籍,这都是自然之文。性情敦厚的,大概能写出来的。至于浅或深,工或拙,就相差很远,未曾动笔就有很大差别。除了各种经书以外,百家的著述,大概都有自己的偏好。以说理取胜的,多是阐明幽深的道理达到极致的语言,可是它弊病是言辞激昂放纵不很恰当;以抒情取胜的,多是悱恻感人的语言,但它的弊病常常是词藻华丽而缺少实际内容。从东汉到隋朝,文人秀士(德才优异的人),大概不仅阐明自己的思想,而且言辞多有俪语,就是议大政,考大礼,也常常用排比句子连缀成文,用变化的句式夹杂其间,经历唐代也没有改变……
湖南作为古代诸侯国的封地,北边靠近大江,南边接近五岭,西边连接黔蜀,是群苗聚集之地,大概也是山国荒僻之地。可是周朝末年,屈原在此地诞生,《离骚》各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推崇。到了宋朝,周敦颐又在此地诞生,他写的《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推崇。两位贤者,都没有效法某一流派,却写成好文。上与《诗经》《周易》相比有同样的影响,后来的代代逸才(有杰出才能的人),要列举出来没有超过他们这些人的范围,更何况湖湘后辈深受前辈留下来的好风尚的影响呢?这部文集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善于抒情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四,且骈体文也有选择地录用,不说章法而章法不曾有乱。只是考据方面的文章搜集太少,前哲的倡导没有发言,后世的欣慕也少见。罗研生作学问,考核《说文》以求达到训诂,注解《禹贡》以求明白地志,他本来也很通晓考据家的学说。而谈论文章只推崇切实简要,不推崇繁称博引,取己之长而不沉溺自己的偏好,这仍是君子谨慎选择术攻的道理啊!
www.kgf8.com
(福建卷)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耶非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