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从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命题来看,现代文阅读客观题考社会科学作品阅读的越来越多。很多考生作贯了自然科学作品的阅读题,对社会科学作品的阅读题感到束手无策。其实,社会科学作品阅读题的解题并不难,方法一般分三步:“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点(读)——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找)——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段细加比较,求同求异(比)”。这三步中,最关键的一步又是“比”,在比较中发现选项微小的带有迷惑性、欺骗性的错误。要在比较中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就要求我们掌握错项的一些规律,下面对社会科学作品阅读客观题的错项进行分类解析,以帮助我们在解题时快速作出判断。 一。背离原文,歪曲观点 选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 例1、[题目选项]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006年安徽卷第7题) D.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
现代文阅读知识:社科文阅读客观题解题分类例说,标签:高三语文知识点大全,高三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从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命题来看,现代文阅读客观题考社会科学作品阅读的越来越多。很多考生作贯了自然科学作品的阅读题,对社会科学作品的阅读题感到束手无策。其实,社会科学作品阅读题的解题并不难,方法一般分三步:“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点(读)——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找)——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段细加比较,求同求异(比)”。这三步中,最关键的一步又是“比”,在比较中发现选项微小的带有迷惑性、欺骗性的错误。要在比较中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就要求我们掌握错项的一些规律,下面对社会科学作品阅读客观题的错项进行分类解析,以帮助我们在解题时快速作出判断。
一。背离原文,歪曲观点
选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
例1、[题目选项]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006年安徽卷第7题)
D.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对应原文]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题文比较]原文的观点是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由于工业化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选项却说“可解决
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歪曲了原文的观点。
例2、[题目选项]下列对“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这一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005年天津卷第6题)
D.每个社会个体的价值观都能形成社会总体认同的价值观,也就是文化的核心。
[对应原文]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
[题文比较]根据原文的意思,只有那些社会群体所“普遍持有的见解”,才是“社会的价值观”,才是文化的核心。而D项却说“每个社会个体的价值观都能形成社会总体认同的价值观”,明显歪曲了原文的观点。
二。置肯定为否定,置否定为肯定
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或原文已明确肯定了的观点选项却予以否定。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
[题目选项]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2006年重庆卷第6题)
B.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
D.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
[对应原文]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
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言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即使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
[题文比较]与B项比较,原文说:无论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
与D项比较,原文说: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一些具体改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然而,B、D两项却将上述两种情况说成属于“文化转型”,置否定为肯定,完全违背了原文的观点。 www.kgf8.com
三。主次不分,本末颠倒
就是将原文中所说的主要的问题说成次要的问题,或将次要的问题说成主要的问题,倒置其关系。
[题目选项]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05年天津卷第7题)
D.“做什么”和“怎么做”决定了“为什么做”,这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对应原文]正是价值观的不同,“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入的活动是由价值观所指导钓,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说到底,不过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题文比较]原文说“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选项明显将这个主次关系颠倒了。
四。过于武断,夸大其辞
将原文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扩大成对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夸大其辞,或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一定会发生,过于主观武断。
[题目选项]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005年辽宁卷第8题)
A事实证明,一切新的探索最终不是宜人之美,便是悲怅之美。
[对应原文]是不是一切新的探索最终都归结到美呢 不一定。在艺术上如此,在科学上也如此。在科学上一切探索都最终要受实验的考验,而在艺术上则是时间的考验。如果它们确是挖掘到世界的一个新的方面,那它们是美的。
[题文比较]原文十分明确的说在科学上和艺术的探索最终都要通过考验才能确定是不是美的。而选项却说一切新的探索都是美的,过于武断,夸大其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