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另外,修辞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散文鉴赏题常从修辞的表达效果角度设题,《考试大纲》规定了的八种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分别如下: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夸张:突出特征,感情强烈;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新颖别致,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形象。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排比:前后联结,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节奏鲜明,抒情淋漓尽致。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层次清晰,增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回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其次要回答这种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在文句中表现了什么内容,最后回答这种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好处或效果,并结合语境加以说明。 「例题演绎」 例文中运用拟人和比喻的句子很明显,如“它,有时暴烈,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
高考现代文阅读六大题型透视,标签:高三语文知识点大全,高三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另外,修辞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散文鉴赏题常从修辞的表达效果角度设题,《考试大纲》规定了的八种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分别如下: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夸张:突出特征,感情强烈;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新颖别致,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形象。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排比:前后联结,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节奏鲜明,抒情淋漓尽致。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层次清晰,增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回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其次要回答这种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在文句中表现了什么内容,最后回答这种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好处或效果,并结合语境加以说明。
「例题演绎」
例文中运用拟人和比喻的句子很明显,如“它,有时暴烈,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等等。对比主要有两组:“会客室里确是有点清冷,而我的写作间兼寝室却暖和和的”和“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答案:这两段运用了对比手法、拟人手法、比喻手法。通过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馨之感。文中“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炉火像“明眸”等拟人、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炉火的喜爱之情,表现出炉火对作者的特殊意义。 www.kgf8.com
五、物象分析型
「高考回放」
(吕锦华《总想为你唱支歌》2007年高考全国卷)
……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若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缕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
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题方略」
散文中的物象,就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命题者常常从散文的物象入手设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联系全文,指出某物象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2)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种题型应该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2)对内容的充实作用。(3)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4)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题演绎」
例文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睿智严肃而又包含深情的笔触,描写了左公柳、胡杨林、戈壁石的形象,作者把自己游走于西部的感悟以及西部荒凉所给以个体经验的生命体验投射到这些独特的物象中,以小见大,深化主旨,讴歌了西北人坚强不屈的精神。答案:(1)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2)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3)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六、形象分析型
「高考回放」
(宁春强《林冲见差拨》2007年高考海南宁夏卷)
……
②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刺刺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③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
……
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答题方略」
记叙性的写人散文或小说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更重视塑造人物形象,所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是此类文体的命题重点,常见的命题形式有:(1)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文中某一人物形象。(2)根据原文简要描述某人外貌的具体特征。(3)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某人形象的内在特点。(4)请扼要评价某一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