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高分吧中小学教育高中学习高考学习高三语文复习高三语文知识点2017年高考散文阅读例说» 正文

2017年高考散文阅读例说

[05-17 21:41:58]   来源:http://www.kgf8.com  高三语文知识点   阅读:8223

概要: 柴米也就不多说了,带上老太太走了。 出山了,老太太上了小货车,抱着个小包袱,闭着眼睛不敢看窗外,说是眼晕。 夜路难走,烟也抽完了,柴米给老太太拉话:“出门呐?上哪啊?” 老太太还是闭着眼:“上个老远的地方,比县城远呐!云南……” 柴米打了会瞌睡,又问:“去云南干啥呀?” 老太太抱着包袱:“看俺儿啊……给儿带上的煎饼、大枣,我儿最喜欢这个!” 天亮了,车也到了县城,老太太哆嗦着拿了个纸片问柴米:“这是个啥地方?有车能去不?” 柴米看看,愣住了。那纸片子上写的是———“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 柴米小心加小心地问:“老太太,你儿子?” 老太太递过一叠钞票,一块、两块、五块的,“没了!早没了!就埋在云南了。老早想去看看,可没钱呐,卖了10年的枣子

2017年高考散文阅读例说,标签:高三语文知识点大全,高三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

    柴米也就不多说了,带上老太太走了。

    出山了,老太太上了小货车,抱着个小包袱,闭着眼睛不敢看窗外,说是眼晕。

    夜路难走,烟也抽完了,柴米给老太太拉话:“出门呐?上哪啊?”

    老太太还是闭着眼:“上个老远的地方,比县城远呐!云南……”

    柴米打了会瞌睡,又问:“去云南干啥呀?”

    老太太抱着包袱:“看俺儿啊……给儿带上的煎饼、大枣,我儿最喜欢这个!”

    天亮了,车也到了县城,老太太哆嗦着拿了个纸片问柴米:“这是个啥地方?有车能去不?”

    柴米看看,愣住了。那纸片子上写的是———“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

    柴米小心加小心地问:“老太太,你儿子?”

    老太太递过一叠钞票,一块、两块、五块的,“没了!早没了!就埋在云南了。老早想去看看,可没钱呐,卖了10年的枣子,俺寻思够个车票了。烦劳你给买个票啊,我不认得几个字的……”

    柴米哆嗦了,跟筛糠似的哆嗦!

    他把老太太扶上车,直奔济南!小县城,哪来的火车啊?

    送老太太上了车,找了个乘务员说了,还给乘务员送上条好烟。乘务员黑了脸,哆嗦着把烟扔给了柴米:“收了你这烟,我还是个人呐?”

    老太太只有三五十块钱,火车票哪里止这个数?那钱被柴米塞到了老太太的包袱里,还添上了几张。

    回来的路上,柴米黑了脸不吭声。到家了,柴米喝了一夜的闷酒,狠狠抽自己:“咱也是个人啊!”

    天亮,柴米揣上票子,买了水泥木料,请了高手瓦匠……

    进山!

    ——摘自《羊城晚报》2005/04/16

    1.“柴米哆嗦了,跟筛糠似的哆嗦!”柴米为什么会“哆嗦”?

    2.结尾写“进山”干什么?

    3.读了此文,你有何感想? www.kgf8.com

    驿站与阅读(韩嘉川)

    沿着古老的烟花三月,渐渐向扬州迫近,向一个历史的经典迫近。高速公路上的路牌目录一样标出:柴米河、涟水、蒋庵、麻垛、范水、龙奔……由北方的粗犷奔往南方的细腻,由两岸的黛青而渐渐葱绿鹅黄,由起伏不定而平缓,由干燥而烟雨茫茫,犹如从现代沿着时光的河流进入了历史。

    速度与阅读拉短时空,当年李白在长江南岸的黄鹤楼上,遥望着汉时的广陵,心事浩渺依依不舍地与孟浩然别过,“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显然他的心中是有些郁闷与惆怅的。尽管他曾有“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快感,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企盼还是道出了农耕时代的无奈,继而他对黄鹤楼上的“故人”乘鹤而去心存向往是可以理解的。那时候正是开元盛世,扬州这个长江与运河十字交叉的地方,是当时中国东南部的都会城市。三月时节的扬州烟雾迷蒙、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是文人们所向往的,尤其对于李白这个喜欢到处游走的人,是一种怎样的诱惑?

    扬州是熟地。从北往南,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只是土地越来越嫩绿鹅黄了,被生计所迫而勤劳的老百姓在这里用几千年的岁月将土地耕作得很熟了。车子傍着运河穿透烟雨驶进扬州,油菜花碧桃花的气息,在细雨中和成了泥香、和成了濡烈的热潮,在踏出车门的瞬间扑面而来,这便是烟花三月的烟雨蒙蒙中的扬州了……

    扬州是熟地,是熟透了的且有些疲惫的土地。

    遥想李白孟浩然们要从南边往北来,途中不知道要经历多少奔波,即使长江可以“一泻千里”,大概也要行走半月二十天才能到达,不像我们今天半日即可完成季节与地域的转换。南朝的时候,有一位叫陆凯的诗人这样写道:“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春在南方肆无忌惮地开放着,随便可以掐一枝寄赠北方冰天雪地里的亲人。其实,带到北方的“春”也是枯萎的,位居高处的北方,春季是庄严而又吝啬的,与南方水气浓重的春色相比有着天壤之别。中国的诗人把无形的意念与有形的物质关系处理得极其微妙,显然意念在交通不发达的年月发挥着超凡的穿透性的作用。

    明代的时候,南京到北京的驿道上,有驿站46处,其中“龙潭送过仪真坝,广陵邵伯过盂城,界首安平近淮阴”(明程春宇《水驿捷要歌》)说的是仅在扬州区域就有仪真驿、广陵驿、邵伯驿、盂城驿、界首驿、安平驿六座驿站。如果说驿站驿馆对于军政要人或其他商贾等赶路的人来说,仅仅是休息之用,而对于文人则别有一番意义。有一个问题,在小时候常常困扰着我,那就是古时候没有报刊杂志,没有传播媒体,诗人的作品即使通过口口相传,又能传播多远?后来通过若干史料才晓得,驿馆与妓院是那些作品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白居易“每别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说的便是行路与阅读与传播的密切关系。因此诗人在途中,除了游览山川名胜之外,更重要的便是沿途阅读,这也是古时候文人们看重友情的重要原因。譬如在某驿站看到某人的好诗,心向往之,却难以相见,一旦相遇,其情其谊是倾诉不尽的。旧时文人但凡住到驿馆里,总是要盘桓几日方才离去,除了阅读、品味,还有期待。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用在这里实在不谬。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高三语文知识点高三语文知识点大全,高三学习方法高中学习 - 高考学习 - 高三语文复习 - 高三语文知识点
保存 | 打印 | 关闭
《2017年高考散文阅读例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