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高分吧中小学教育高中学习高考学习高三语文复习高三语文知识点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 正文

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

[10-19 22:41:23]   来源:http://www.kgf8.com  高三语文知识点   阅读:8384

概要: 动作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白描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 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细节描写 准确传神鲜明 插叙 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如1991年第29题:B项对该段景物描写的分析中,表现手法确认有误,非象征,应为拟人;同时,夸大了其作用。故B项错误。 1998年第28题可答为:作者插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意在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www.k

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标签:高三语文知识点大全,高三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

    动作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白描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    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细节描写    准确传神鲜明

    插叙    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如1991年第29题:B项对该段景物描写的分析中,表现手法确认有误,非象征,应为拟人;同时,夸大了其作用。故B项错误。

    1998年第28题可答为:作者插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意在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www.kgf8.com

    四、行文段落类

    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如:

    辞世思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记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节选自《子夜昙花》(2002年北京西城区二模)

    第18题(2):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人手)。如下表:

    开头段    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过渡段    承上启下(或启下)

    结尾段    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如上例答为:①照应开头,呼应前文;②深化主旨,说明恩师高尚的品德将代代相传。

www.kgf8.com

    五、表现手法类

    考查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

    如1991年第30题: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进行对比,这样写起到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可以显示出三人与托尔斯泰思想品格的差异,从而表明托尔斯泰才真正伟大。

    B.从坟墓的迥然不同的风格,可以及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

    C.三个人都闻名世界,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

    D.前文虽提到托尔斯泰墓与其他伟人墓不同,但较笼统,以这三人的墓为例,读者才能获得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表:

    象征    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

    扬抑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衬托    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

    渲染    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表现人、事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1991年第30题B、C、D三项的分析都比较恰当,A项看起来好像把托尔斯泰抬举得很高,却不能说对比可以显现他们之间"思想品格的差异",所以A项的分析是不恰当的

www.kgf8.com

    六、物象类

    (1)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如下:

    结构

    开头结尾的策划

    详略主此的安排

    行文线索的贯穿

    过渡照应的勾连

    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如2003年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思考角度:

    (1)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

    (2)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3)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4)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为: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三语文知识点高三语文知识点大全,高三学习方法高中学习 - 高考学习 - 高三语文复习 - 高三语文知识点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