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高分吧中小学教育高中学习高考学习高三语文复习高三语文知识点备战高考:现代文阅读语句类试题解答技巧» 正文

备战高考:现代文阅读语句类试题解答技巧

[10-19 22:41:23]   来源:http://www.kgf8.com  高三语文知识点   阅读:8337

概要: 出场教师:辛集中学语文组曹保顺 15日,石家庄市2008高考一摸考试语文学科分析会在河北辛集中学举行。曹保顺老师就“现代文阅读语句类试题解答技巧”同与会者分享了他的经验。 曹老师表示,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对文中“重点语句”的考查为100%.然而,有不少考生解答此类问题时写了半天,答不到点上,既浪费时间又得不到分。为此,他结合2007年高考有关试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第一类考查方式:解释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意或如何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思维误区:牵强附会;掺杂技巧;概括片面。 技巧点拨:所谓“含意”是指言语含有的“意思”,应该是指内容方面,而且一般多指言语的隐含信息,而非明示信息(字面意思)。命题者常常选取的重要语句包括:语句短小但含义丰富的语句,多与文章中心、作者思想感情有极大关系的语句,在文章结构上有着重要作用的语句。 因此,考生做题时要主要采取语境分析法和比喻点染法。语境分析法是指根据语境来理解的方法,因为某一重要句子

备战高考:现代文阅读语句类试题解答技巧,标签:高三语文知识点大全,高三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

    出场教师:辛集中学语文组曹保顺

    15日,石家庄市2008高考一摸考试语文学科分析会在河北辛集中学举行。曹保顺老师就“现代文阅读语句类试题解答技巧”同与会者分享了他的经验。

    曹老师表示,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对文中“重点语句”的考查为100%.然而,有不少考生解答此类问题时写了半天,答不到点上,既浪费时间又得不到分。为此,他结合2007年高考有关试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第一类考查方式:解释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意或如何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思维误区:牵强附会;掺杂技巧;概括片面。

    技巧点拨:所谓“含意”是指言语含有的“意思”,应该是指内容方面,而且一般多指言语的隐含信息,而非明示信息(字面意思)。命题者常常选取的重要语句包括:语句短小但含义丰富的语句,多与文章中心、作者思想感情有极大关系的语句,在文章结构上有着重要作用的语句。

    因此,考生做题时要主要采取语境分析法和比喻点染法。语境分析法是指根据语境来理解的方法,因为某一重要句子的意思可能在它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找到充分的解释,如对这些句子进行重点分析,就很容易得到答案。有的重要语句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要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比喻点染法就是通过理解比喻修辞格的对应关系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即可以用本体来解释喻体,也可以是用喻体来解释本体。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找准其对应关系。

    解题示例: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5题)

    相关段落:(1)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2)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

    解题分析:(1)语句所在的段落是作者在描写了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后的一段议论,分两个层次,一是大西北充满悲壮,一是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坚强,学会坚强。分析“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一句,所谓“长不大”是指没有成熟、没有大西北的精神品格,“长大”指有了这些品格。其答案: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

    (2)语句选自倒数第二段,这段通过大西北、南方的对比,表现北方有高阔天空、茁壮的生命绿洲等。由此推断作者认为南方没有北方的这种粗犷。

    答案:南方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 www.kgf8.com

    -第二类考查方式:赏析文中重要的语句或如何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思维误区:答题片面,盲目扩充,妄加揣测。

    技巧点拨:题干中要求“赏析”重要语句,答题时就应注意从思想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入手。

    从“思想内容上”入手:(1)联系本句的含义。(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4)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例如:比喻的作用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感情,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对比,用什么与什么形成鲜明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

    从“结构上”入手:(1)语句位于文章的开头:或“点明主旨,领起下文”,如余秋雨《都江堰》一文,第一段为:“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如鲁迅的《祝福》一文,先写祥林嫂死了,然后追忆祥林嫂生前的事。再或者“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不直接点明观点,而是为观点的出现服务,或者为下文的叙事与抒情奠定感情基调。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为下文游荷塘做铺垫,并为下文抒发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交织的感情奠定基调。还有的“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例如杨朔《荔枝蜜》从“被蜜蜂蜇了一下,从小怕蜜蜂”到对蜜蜂“有好感”到“作者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蜜蜂”,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2)语句位于文章的中间:或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起“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气氛”,在行文中,为了使主体更加突出而对环境等加以描写,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气氛。

    (3)语句位于文章末尾:“总结上文”,议论文中往往在结尾部分。“呼应上文”,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含蓄地表达主旨”,往往是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三语文知识点高三语文知识点大全,高三学习方法高中学习 - 高考学习 - 高三语文复习 - 高三语文知识点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备战高考:现代文阅读语句类试题解答技巧》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