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4)形声。许慎说:“彤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这是指由形符和声符机械组合的一类字。“以事为名”,指形符部分,要结合事物形象来表示它的本体。“取譬相成”,指声符部分,要取与上述事物本体相匹的声符配合,才能显示出形声字两体机械组合盾的特点来。举江河二字为例。 (5)转注。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类相受,考老是也。”转注就是转相为注。“建类一首”,凡是几个字有同类意义的,都可以相互注解。“同意相受”,可根据转相为注的方法帮助造字,依其义而引伸.可因此字而造彼字,使字的系统不致混乱。举考老二字为例。活人称老,死者称考,但:一字可以转相为注。老人可称寿考,寿考也有老的意思。 (6)假借。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就是通假借用。“本无其字”,在语言中有了某个词,但还没有专门书写这个词的字。“依声托事”,可以不另外造字,只依照声音,找一个音间和意近的字来代替,即利用已成的字来记录新词,可因此字而当彼字。举令长二字为例。令,奉是发令,而引伸为时令、县令。长,本象长长的头发,作长短的长,引伸为长(zhang)
书法的基本功,标签:书法基础知识大全,http://www.kgf8.com(4)形声。许慎说:“彤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这是指由形符和声符机械组合的一类字。“以事为名”,指形符部分,要结合事物形象来表示它的本体。“取譬相成”,指声符部分,要取与上述事物本体相匹的声符配合,才能显示出形声字两体机械组合盾的特点来。举江河二字为例。
(5)转注。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类相受,考老是也。”转注就是转相为注。“建类一首”,凡是几个字有同类意义的,都可以相互注解。“同意相受”,可根据转相为注的方法帮助造字,依其义而引伸.可因此字而造彼字,使字的系统不致混乱。举考老二字为例。活人称老,死者称考,但:一字可以转相为注。老人可称寿考,寿考也有老的意思。
(6)假借。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就是通假借用。“本无其字”,在语言中有了某个词,但还没有专门书写这个词的字。“依声托事”,可以不另外造字,只依照声音,找一个音间和意近的字来代替,即利用已成的字来记录新词,可因此字而当彼字。举令长二字为例。令,奉是发令,而引伸为时令、县令。长,本象长长的头发,作长短的长,引伸为长(zhang)为首长、生长的意思。
以上六种造字和用字方法,重在字形方面。而训诂则是属于语言学的一门自成体系的学问。重在研究语言本义与引伸义的一门学科。 “沽”,故也,本义:“训”,顺也,引伸。“训沽”,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意思。侧重于字义,但仍涉及形、声、义三个方面,分形训、声训和义训。形是外在表观,义是内涵实质,声是它的特点,三者必须合一,才能全面具体分析清楚训诘的问题。
说文和训诂的基本内容。是学习和掌握汉字书法的基本功,是必修课。只有掌握了这些认字的方法,才能正确地使用汉字,能进一步学好古典诗文。
在书法作品中不能正确使用汉字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不外以下两方面:
一.不能准确掌握现行简化字与繁体字的转化关系。
简体字古已有之,向上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比如《诗经》中的“於”皆作“于”。汉《吴仲山碑》中的“馀”就写作“余”,《正字通》中的“墳”、“聽”俗作“坟”、“听”。凡是所谓“俗体”,都是早在民间流行的简化字。这些“俗体”字尽管曾遭到过扼制,但汉字由繁趋简的潮流是阻挡不住的。今天,往我们正式使用的简化字中,有很多就是古代简体字的借用。如:准-準,庙-廟,双-雙,宝-寶,尽-儘,痒-癢。笔-筆,阴-陰,画-畫,肤-膚,烛-燭,类-類,等。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和古代文献,不仅需要掌握简化字,而且需要掌握繁体字,掌握简化字与繁体字之间的关系。只有掌握了这种关系,才不至于产生误解。繁简字之闻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 简化字与繁体字托词义上本来毫无联系,而仅仅读音相同,但在简化时则采用了笔画少的。如“里”与“裏”在词义上大有区别:“里”是“里程”的“里”,“裏”是“裏外”的“裏”。
第二, 有的简化字是借用繁体字的一部分,但这个“一部分”又是古代的另外一个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特别注意,不能用今天的这个简化字去理解古代的另外一个字。如今天的简化字“干”,就是取了繁体字“亁”(亁濕)的一部分,然而“干”又是古代的另外一个字——“干戈”的“干”。所以,不能把“干戈”写成“亁戈”。
第三,今天有些简化字,有的是古本字,如气(氣),网(網)有的是古通用字,如荐(薦)、痒(癢)等;有的足古异体字,如礼(禮)、线(綫)等。了解了这些关系,我们就可以知道古代早就有了这些简化字,只不过是为了书写方便,才选择了其中笔画少的作为今天的统一使用体。
许多入学的用的都是简化字,不认识繁体字,或者只在临写传统碑帖时认识一些繁体字。在创作书法作品时却又热衷于使用繁体字。往往就会在将简体字加以繁化时“走错路”而写出错别字。如把里程的“里”,写成裏外的“裏”;把怒发冲冠的“发”(髪),写成开发的“發”。有的随意“类推”而生造出繁体字来。如把“心怀坦荡”的“坦”字,写成“土”旁加“詹”,这是类比肝胆的“胆”字,其声符是“詹“而生造出一个繁体字来。有人抄写歌颂邓小平的诗中把“才华”写成“纔华”,竟然载入精美的书画作品集中,在书法界留下笑柄。
二,不认识异体字,或不能准确掌握异体字的用法。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在音义上相同.在任何语言环境里都能互相代替,而只是写法不同,这种音同义同而只是写法不同的几个字,在文字学上叫做异体字。又称俗体、古体、或体、帖体之类。汉字简化后。有的用简化字来代替,如用“叹”代替“嘆”、“歎”;有的选用其中一个,如用“迹”代替“跡”、“蹟”。
异体字有一类是形符和声符的位置不同,如:群-羣,鹅-鵞,胸-胷,阔-濶,够-夠等。
有的是改换了声符,如:线-線,糠-粇,裤-袴,猿-猨,韵-韻,杯-桮、仙-僊等。
有的形符不同,如:遍-徧,猫-貓,堤-隄,托-託等。
有的改换意义相近的形符,如:妙-玅,瓶-缾,睹-覩,辉-暉、煇等。
还有形声字与会意字的异体,如:泪-淚,奸-姦、姧,渺-淼等。
有一些字改变其结构位置以后字义已变,就不能归入异体字中,如:翌-翊,枷一-架,唯-售,吟-含,部-陪,裹-裸,音-昱,忡-忠,犹-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