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高分吧中小学教育高中学习高考学习高三语文复习高三语文教学资源高考语文复习:社科文阅读教案» 正文

高考语文复习:社科文阅读教案

[02-15 22:56:43]   来源:http://www.kgf8.com  高三语文教学资源   阅读:8708

概要:【试题】(湖北卷第8题)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6. 源流倒置——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对应文段】在我国,茶叶可依据制作过程中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分为红茶、绿茶、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六大类……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保持鲜叶的原色,富含维生素,称作不发酵茶,如产于黄山市的“屯绿”、苏州的“碧螺春”。【试题】(广东卷第10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又保留了鲜叶的原色,因而绿茶是茶叶中的精品。7. 言此与言彼(张冠李

高考语文复习:社科文阅读教案,标签:高三语文教学资源大全,高三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

  【试题】(湖北卷第8题)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

  6. 源流倒置——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对应文段】在我国,茶叶可依据制作过程中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分为红茶、绿茶、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六大类……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保持鲜叶的原色,富含维生素,称作不发酵茶,如产于黄山市的“屯绿”、苏州的“碧螺春”。

  【试题】(广东卷第10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又保留了鲜叶的原色,因而绿茶是茶叶中的精品。

  7. 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圈出对象,知彼知己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乙的观点。此时,应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

  【对应文段】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杭衡。“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第二段)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第三段)

  【试题】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全国卷l第8题)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8. 肯定与否定——划出肯定否定词

  【对应文段】网格协议使得人们几乎能够链接与计算机有关的其他任何东西:数据库、虚拟和可视化工具,甚至是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

  【试题】(辽宁卷第7题)下列有关“网格协议”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D.网格协议能提供标准平台,但与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无关。

  9. 言多与言少——找出数量词

  【对应文段】我们天生就知道送花有一种强大的心理效应,然而在接受鲜花的心理效应方面还没有进行过多少科学研究,尽管花卉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国际产业。

  【试题】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D对接受鲜花的心理效应问题,心理学界已经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

  10. 客观与夸大 (歪曲事实)——忠实于原材料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原文材料中的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能和效用等。

  【对应文段】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

  【试题】(湖北卷第10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B.在太空中,航天员依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因此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11. 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从原文找依据、找推断

  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注意:A、选项句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就是无法在原文找到依据。B、选项句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却在原文中的不同位置。C、选项句往往说得很有道理,但不是文中观点。

  【对应文段】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3份报纸进入前20名:《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270万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186万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报》以日发行量150万份排在第20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消费国,日销量达8200万份。仅次于中国的是日本,日销量是7080万份。

  【试题】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上海卷)

  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

  12.偷换概念(选项中的词语同原文的词语不是等值概念)

  选项句对概念的理解与原文中的概念不统一,或在类别上,或在范围上,或在程度上。注意:与原文相比增加或减少或替代了的词语,甚至要考虑“的”“了”等虚词,看看是否改变了原文意思。

  其他雷区如答非所问(选项与题干在关系上并不相干)、自相矛盾、理解不当(注意指代词的具体指代内容及一些解释性句子的陈述对象)等。

  从理论上看,误点设置的角度是无穷多的,还可以从地点、人物、数量、无中生有、断章取义、夸大其实、推理相反等方面入手,有的一选项设置了好几个误点,这都需要细心阅读,对照原文,不可走马观花。

  (五)排:根据从文中筛选到的信息,对选项进行排除,将错误选项逐一排除。

  (六)选——选出正确选项。

  小结:科技文阅读解题方法

  1.审清题意和要求;2.看清文中有没有;3.弄清概念莫发糊;4.修饰词语勿遗漏;5.“可能”“将来”不要丢;6.“原因”“结果”不调头;7.夸大作用是吹牛;8.外延改变也是错;9.意思相反最不该;10.推测结论有缘由。

  四、应试对策

  1. 搞清考查方向,明确一种认识

  虽然高考试题中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内容涉及广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专业性很强,但毕竟考查的是阅读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试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知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三语文教学资源高三语文教学资源大全,高三学习方法高中学习 - 高考学习 - 高三语文复习 - 高三语文教学资源
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语文复习:社科文阅读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