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今年的文学作品体裁上没有什么变化,几乎是清一色的散文。但在作家、题材等方面的变化就比较突出了。一部分试卷选择了外国作家、港台作家的作品,如浙江卷、湖北卷、全国卷Ⅰ、福建卷等;而更多的则青睐于当代时文,去年选用现代经典的省市也纷纷改弦更张,只有辽宁卷还是以现代作家丰之恺的《杨柳》装饰着自己的意志。这种现象似乎还没有先例。尽管选定什么材料作为阅读文本不乏一些偶然因素,但时文少一些时空的阻隔,便于考生理解把握的优势是许多现代和外国的经典文本无法媲美的。强化时文的阅读也就成了中学阅读教学的重要战略目标。 www.kgf8.com 五、理解与概括稳而不变 不管从什么角度分析,理解和概括都是这些年来阅读板块最稳定的能力考点,今年的17套试卷也如此。从科学文、古诗文到文学作品的阅读,无论设题的形式和考查的内容等如何变化,但没有一套试卷的命题者能够回避这两大考点而独辟蹊径,另开先河。不仅如此,今年一些试卷对理解和概括的考查还表
专家谈2017高考语文复习,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指导大全,高三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今年的文学作品体裁上没有什么变化,几乎是清一色的散文。但在作家、题材等方面的变化就比较突出了。一部分试卷选择了外国作家、港台作家的作品,如浙江卷、湖北卷、全国卷Ⅰ、福建卷等;而更多的则青睐于当代时文,去年选用现代经典的省市也纷纷改弦更张,只有辽宁卷还是以现代作家丰之恺的《杨柳》装饰着自己的意志。这种现象似乎还没有先例。尽管选定什么材料作为阅读文本不乏一些偶然因素,但时文少一些时空的阻隔,便于考生理解把握的优势是许多现代和外国的经典文本无法媲美的。强化时文的阅读也就成了中学阅读教学的重要战略目标。 www.kgf8.com
五、理解与概括稳而不变
不管从什么角度分析,理解和概括都是这些年来阅读板块最稳定的能力考点,今年的17套试卷也如此。从科学文、古诗文到文学作品的阅读,无论设题的形式和考查的内容等如何变化,但没有一套试卷的命题者能够回避这两大考点而独辟蹊径,另开先河。不仅如此,今年一些试卷对理解和概括的考查还表现出继续强化的某种趋向,很值得我们关注。如全国卷Ⅰ第12题诗歌鉴赏就有“这首诗歌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这样的设题,非常明确地同时考查理解(分解层次)和概括(层意归纳)两种能力,这在以前的古诗词鉴赏极少见。再如该卷的第17题,要求考生“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赋分6分。这种主旨概括式的试题似乎从来没有“登录”过高考试卷的大雅之堂,原因之一或许就是自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动工”至今,人们对主旨(即“中心思想”)概括一直大张挞伐,抨击甚烈,大有打翻在地,又踩上一脚,令其永世不得超生之决绝。导致不少人根本容纳不下“主旨概括”这一阅读教学的传统理念,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偏狭的认识――概括主旨就等于教学理念老旧,等于教学方法落伍于时代发展,等于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极差。试想,在这样咄咄逼人的“橙色恐怖”笼罩之下,还会有几个不识时务的“反恐斗士”,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以寡敌众,招是惹非呢?如今“断裂”了多年的“主旨概括”居然奇迹般出现在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命制的高考试卷中,不是意外也是意外,至少使得“失传”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找到了一种权威性的支撑,至于能否视作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正本清源、返璞归真的信号,不敢妄加揣测,但此意义绝对不可小觑。无独有偶,辽宁卷的第21题也有“请概括本文的主旨……”等考查,真可谓不谋而合。与“主旨概括”遥相呼应的还有湖南卷的第17题考查了“段落大意”的概括。这一切并非空穴来风吧。
理解和概括的稳定性还表现为两大能力的考点都非常明确。科学文阅读,像“下面对……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浙江卷)、“下列对……理解,不正确(不恰当)的一项”(福建卷)等比比皆是。文言文阅读,多数试卷都有“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等题干。古诗阅读和文学作品阅读,“……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全国卷Ⅱ)、“……谈谈你的理解”(山东卷)、“……说说这句话的含义”(湖北卷)、“用自己的话概括……”(天津卷)、“根据全文,概括……的完整含义”(重庆卷)、“……请简要概括”(安徽卷)、“……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广东卷)等形式相同或类似的问题联袂登场。以笔者陋见,理解和概括是阅读的基础和核心的能力,只要阅读板块没有在高考试卷中彻底消失,相关的考点就必然出现。故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务必高度重视,积极探求,并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不折不扣地培养和提升学生这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当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马虎懈怠不得。
六、推断与赏析形稳神变
推理和赏析应当是比理解和概括更高层级的语文能力。高考试卷的阅读板块设置这些能力的考点,不仅在于更加有效地发挥考试的选拔功能,而且还着眼于体现《课标》关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语文教学目标。今年的17套试卷都不同程度地延续并适当加大了这方面的考查力度。如两套全国试卷的第7题都是考查“推断”,而湖南卷、江西卷、山东卷的第8题,福建卷的第4题,湖北卷、辽宁卷的第9题,重庆卷、广东卷、江苏卷、安徽卷的第7题,也都是直接考查“推断”能力的选择题。就此而言,“推断”这一考点的稳定系数很高,成为不少省市阅读命题的保留节目之一。不过如实而言,这些试题能够真正考查“推断”能力的还太少,大多仍停留在“判断”的层面,并没有达到全国卷那样“超越文本”的“推断”高度。
再看有关赏析能力的设题。集中地表现在古诗词阅读中,几乎每套试卷皆有“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全国卷Ⅱ)、“……请简要分析”(天津卷)、“……请作简要赏析”(湖北卷)、“简析……的妙处”(广东卷)、“……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江西卷)等相类的考查。今年17套试卷的文学作品阅读板块,不仅每卷必考赏析,而且题量也是有增无减。如全国卷Ⅰ的第14至16这三题均考查鉴赏和分析,分值高达16分,是文学作品阅读72%的比重;而江苏卷的文学作品阅读共四题22分,都是以赏析为考查重点。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及的“形稳”只是从考点设置的角度考虑,具体的题“形”其实在变,如除了上海、天津、浙江等少数省市还继续“偏爱”于客观性赏析题外,其他省市都变换成文字简答题的形式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