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在稳步中迈步稳,于多样中变样多――2008年的高考阅读与阅读教学的策略摭谈 近年来,随着高考选拔功能的逐渐弱化,一年一度的高考或许早已经远不如以前那样让人激动和兴奋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从此可以疏远甚至漠视高考了,尤其是成千上万耕耘在教学一线直接决战高考的老师们,面对任何一次高考,从心理认识到举措行为都容不得出现丝毫的松劲念头,不然就会功亏一篑,自责人怨。唯其如此,每年高考以后各种各样的反思和研究纷至沓来层出不穷就成为一种必然。笔者以为,与往年一样,今年全国的17套语文高考试卷而言,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和深入思考的内容自然很多,倘若四面出击、八面玲珑既忙不过来,也不够智慧,故还是效仿古人“弱水三千,只饮一瓢”之取舍姿态,拟着重就其中的阅读板块作点管窥蠡测或雾中观花,并联系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备考实际,阐陈若干纯个人的粗浅之见,祈教于诸同仁。 一、格局与题型变中显稳 格局和题型的相对“稳定”是这些年来高考语文试卷阅读板块命题的基本底线,今年应该也没有突破这道底线。尽管今年有的语文试卷的整体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
专家谈2017高考语文复习,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指导大全,高三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在稳步中迈步稳,于多样中变样多
――2008年的高考阅读与阅读教学的策略摭谈
近年来,随着高考选拔功能的逐渐弱化,一年一度的高考或许早已经远不如以前那样让人激动和兴奋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从此可以疏远甚至漠视高考了,尤其是成千上万耕耘在教学一线直接决战高考的老师们,面对任何一次高考,从心理认识到举措行为都容不得出现丝毫的松劲念头,不然就会功亏一篑,自责人怨。唯其如此,每年高考以后各种各样的反思和研究纷至沓来层出不穷就成为一种必然。笔者以为,与往年一样,今年全国的17套语文高考试卷而言,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和深入思考的内容自然很多,倘若四面出击、八面玲珑既忙不过来,也不够智慧,故还是效仿古人“弱水三千,只饮一瓢”之取舍姿态,拟着重就其中的阅读板块作点管窥蠡测或雾中观花,并联系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备考实际,阐陈若干纯个人的粗浅之见,祈教于诸同仁。
一、格局与题型变中显稳
格局和题型的相对“稳定”是这些年来高考语文试卷阅读板块命题的基本底线,今年应该也没有突破这道底线。尽管今年有的语文试卷的整体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阅读板块的格局似乎还仍然比较稳定,并没有出现大起大落。即使像福建卷,跟前两年比照,今年的整体格局变化脚步迈得有点急促,试图告别全国模式而匆匆向上海模式靠拢,但几个阅读板块其实只是“位移”而已,即从试卷的先前那个位置移到今年的这个位置。而设题几乎没有变化,基本稳定。多数试卷的科学文、文言文还是以选择题的考查形式为主,而古诗阅读、文学作品阅读也仍然为文字简单形式的主观题。这便是“变中显稳”典型例证。当然,“变”的迹象也是比较普遍的,如文学作品板块的设题,除了浙江卷、天津卷和上海卷还保留着多项选择题外,其他的试卷都齐刷刷地向去年开始改制的全国卷模式“变”了过去,成了清一色的文字简单题。还有显而易见的变化就是,在今年的北京卷中,科学文的阅读板块出现了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概括能力,该卷的第16题要求“用三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故宫的建筑意境”,虽然难度并不太大,但题型的变化却是根本性的。这种设题形式自然算不上什么创新,因为上海卷就“早已有之”,然而设题这么“不经意”地一变,不但给我们的复习备考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日常的阅读教学也不无启示,至少需要我们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以文字呈现的方式来概括和整理文章的要点。
在阅读大板块中,由于分值比重不小而又实际考查难度偏大的古典诗歌鉴赏,一直就较吸引人们的眼球,而今年的格局和题型也显得很稳定。除北京卷和上海卷分别出现一个客观选择题外,其他试卷均继续采用文字简答题作考查,而且依然是一分为二的形式,即将一个小题分解为两个采分点。鉴赏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层级,而古典诗歌鉴赏通常会比鉴赏现代文本更困难一些。即使在没有采用文字简答题的形式考查古典诗歌鉴赏时,选择题的得分率似乎也不高,而自从将客观题改为主观题后,古诗词阅读鉴赏的得分就远远低于期望值了。因而试卷设题的这种稳定性对古诗的阅读教学既是积极的导向,也是不轻的压力。从导向上看,它肯定了这些年来我们依据初步文学鉴赏的要求而实施的古诗阅读教学策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就压力而言,现行的古典诗歌阅读教学,整体感知和全面把握强调不够,“考什么”就“教什么”这种“头痛救头,脚疼治脚”般的零敲碎打比较普遍,而且大多是在抽掉了多种背景的“空间”上进行的,往往缺乏足够的解读思路和依托,实际上青年学生阅读一首陌生的古诗,无论多么浅近,理解其基本含义尚且困难不小,如果还要在鉴赏的层面去理解分析,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求古诗阅读教学的方法和技巧,重整体重方法重语言表述,切实提升古诗词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选材与设题稳里有变
阅读板块的文本选择和命题设计在很大程度构成了考查的难易程度。然而这些恰恰每年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变数。今年17套试卷的选材和设题总体上还是延续了以往的风格,即学科文(社科、自科)、古诗文和文学作品三大块局样式齐全,设题上保持科学文、文言文以选择题为主,古典诗歌以文字鉴赏为主,文学作品以文字简答为主等基本特色。但“稳”里有“变”。
首先是天津卷和福建卷的科学文选材打破了仅此一篇的模式,均选择两篇(段),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一段。这种变化不仅仅表现为阅读文本数量之多少、阅读内容范围之扩展,更主要还在于体现了考查理念的变新。阅读材料量大了,自然分值也多了,阅读板块在试卷中占据的比重又增加了,同时也势必“挤”掉了语言基础知识等考查内容。笔者以为,无论两个省市率先进行的改革尝试能否获得普遍的认可,而作为一种命题改革的趋势而得以生成或吐绿,我们都需要予以足够的关注。假如我们稍作思索,就不难意识到这种貌似投石问路式的改变绝非偶然,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反映了现代社会对阅读意识和阅读行为的日益重视,同时也标志着近年来呼声颇高的要淡化静态的语文知识而强化语文知识的动态运用等语文教学理念在试卷中的表露和体现。由此可见,不管这种命题改革究竟会对今后各省市的语文试卷产生多少影响,至少透露出这样的信息――阅读板块的命题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变脸”的新阶段。因而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也将迎接新的挑战,从今开始就应该调整我们的阅读教学策略,争取主动,以操胜券。
其次是在设题上更加注重理解的深层次考查。如全国卷Ⅰ的第16题,题干是“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全国卷Ⅱ的第15题,设题为“从全文看,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辽宁卷的第18题,问题是“积极向上是令人赞赏的,作者却觉得一般花木的‘向上’可恶,这矛盾吗?为什么?”;湖南卷的第19题,提问要点为“……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山阴道上’”;等等。从“请联系”“从全文看”“通观全文”等题干表述中可以感受和体验到,这些考题设计的特点在于问题的指向具体而明确,但解答问题的思考必须是全面深入的,需要探求和揭示内在的因果关系,也就是对文本含意的深层次解读和把握,否则就很难将“为什么”真正回答到位。或许这种设题也只是命题者“忽然想到”“偶一为之”而已,可以过耳即忘,不必细究。但应该意识到全国卷已经不是第一次作这样的考查了。故笔者认为,我们还是采取“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姿态为妥,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尽量有意识地强化和落实培养深层次理解能力的教学目标,也许不失为审时度势不落人后的明智举措。 www.kgf8.com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