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当然,一些老师的复习课堂未能强调“操练”,可能是考虑到反正课外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练”,课堂上应该老师多“训导”一点。这种理由似乎合情合理顺理成章,无懈可击,成为复习课堂重“训”轻“练”的主要理论支撑。其实这种认识有失偏颇,课堂的“操练”与课外的练习颇不一样。通过课堂的“操练”,教师能够及时而真切地了解到学生掌握、巩固等情况,发现实际存在的多种问题,以便更具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夯实基点,明确重点,突破难点,学会方法,熟悉技巧。课堂“操练”的这种“即时”功能是许多“历时”性课外练习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此“操练”不同于彼“操练”,我们切不可不分轩轾,混为一谈。 此外,从教学理念的更新而言,只要复习课堂注重了“操练”这一环节,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
专家谈2017高考语文复习,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指导大全,高三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当然,一些老师的复习课堂未能强调“操练”,可能是考虑到反正课外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练”,课堂上应该老师多“训导”一点。这种理由似乎合情合理顺理成章,无懈可击,成为复习课堂重“训”轻“练”的主要理论支撑。其实这种认识有失偏颇,课堂的“操练”与课外的练习颇不一样。通过课堂的“操练”,教师能够及时而真切地了解到学生掌握、巩固等情况,发现实际存在的多种问题,以便更具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夯实基点,明确重点,突破难点,学会方法,熟悉技巧。课堂“操练”的这种“即时”功能是许多“历时”性课外练习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此“操练”不同于彼“操练”,我们切不可不分轩轾,混为一谈。
此外,从教学理念的更新而言,只要复习课堂注重了“操练”这一环节,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的互动交流和问题的发现生成等一系列的教学新理念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到实处了。 www.kgf8.com
“有形呈现”答案的几种常式
所谓“有形呈现”答案,指的是运用文字符号的形式将问题的解答结果直观而清晰地显示出来。目前,关于语文复习要强化答案“有形呈现”的备考策略,已经赢得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认可和赞同。因而很有必要就“有形呈现”的操作性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有形呈现”的功能和效率。这不仅是语文学科复习备考也是新课程改革需要认真关注的。
以笔者之见,运用“有形呈现”答案这种复习方法的优劣高低,最为关键的还是如何进行恰当“呈现”,即究竟怎样去“呈现”答案,“呈现”什么样的答案,“呈现”答案之后怎么办等。如果妥善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那么“有形呈现”答案也就落实得八九不离十了。
应该说,语文复习过程中可以“呈现”和需要“呈现”的内容很多,但是不加选择不分主次详略地“呈现”每一个关涉的答案,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此,“呈现”的方式又是不得不着力考虑的问题了。我以为“有形呈现”答案之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接受,以切实提高其实际运作能力,故“呈现”的方式就必须为实现这一基本目标服务。或许“有形呈现”的方式可以五花八门,但无论怎样千变万化,大多还是下列“常式”或演绎开去的若干“变式”。
常式之一:呈现错误答案以“警示”。各种文体阅读理解和赏析的复习,由于试题本身的难度和组织答案的不容易,学生解答时各种各样的错误答案肯定会“层出不穷”,在开始阶段就尤其如此。面对这种状况,我们不必忧心忡忡,更无须手足无措,因为这是复习备考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正确的策略应当是大胆鼓励学生把各种错误“答案”尽可能地“呈现”出来,“凝固”下来。然后再及时组织全体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交流,并在老师的指导和点拨之下予以修正或重组。有教学实践经验的老师都清楚,不少错误答案能真实地暴露学生存在的带有某些共性的问题,如审题不当、思路偏颇、理解肤浅、信息失误、语言不畅、书写随便等,如果能把这些“答案”呈现出来并加以针对性的评析,往往可以给学生一种“警示效应”,引起他们的切实注意和高度重视。经常性地发出这样的“警示”,就会使学生逐渐形成“免疫”功能――减少甚至杜绝了类似错误的再度发生,从而收到一种防微杜渐的积极效果。
常式之二:呈现正确答案以示范。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复习操练,一般都会有预设的目标,提出问题常常也就已经酝酿好了答案。因而当学生的种种回答难以达成预设的要求时,老师还可以运用“呈现”正确答案的方式给学生以示范。在复习阶段,“呈现”正确答案跟分析错误答案一样,也显得必不可少。有时候,只要把正确答案呈现出来,便豁然开朗了,学生会觉得在“山重水复”的迷离困境之中,一下子步入了“柳暗花明”的清朗境界。这种呈现方式最常见,我们许多老师可谓轻车熟路,得心应手,似乎任何提醒都显得多余。其实不然。笔者以为,我们强调要“呈现”正确答案,根本目的在于提供“示范”而并非通常的“告知”结果。换言之,正确答案“呈现”出来,不是让学生了解问题的最终“结果”应该怎样,从而让学生坐享其成地去接受和保存这个“完美”的结果,而是给学生展现“规范”的“样式”,让学生从这个“样式”中得到启迪和领悟,以便深入理解解答的思路、方法以及有关要点。就此而言,正确答案的“呈现”往往不是问题的终结,而是老师引导学生新一轮思考和探究的开始。
常式之三:呈现正误答案以比照。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此话道出了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真谛。我们解答问题也是如此。只要将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同时“亮相”,便构成了鲜明而直接的比照,即使老师不作任何解说,多数学生也能够通过“观看”明白一些彼此的得失对错。如果在学生大致了解的基础上,老师审时度势,再作进一步的针对性简要点拨,那么学生就必然茅塞顿开,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尽管同时“呈现”正误答案,使之形成比照也不算繁复,但在平时的复习教学实践中,能够有意识地作类似“呈现”的语文复习课堂却并不多见。原因或许很多,但肯定跟不少语文老师迄今未能充分认识这种“呈现”方式的重要性有关。在日常复习阶段,一些有点难度的文字简答题,学生答题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完全有可能的,因而倘要选择若干比较典型的错误答案予以“呈现”实在简便易行。需要强调的是,“呈现”本身不是目的,“呈现”正误答案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比照”和甄别,从而发现并校正存在的差错,探究失误的原因,明确答题的思路、要点和规范等。要防止出现为“呈现”而呈现的浮浅化现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