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高分吧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激活思维的节点——《质数和合数》教学案例» 正文

激活思维的节点——《质数和合数》教学案例

[10-20 15:26:24]   来源:http://www.kgf8.com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阅读:8353

概要:①片断一是课前谈话,看似普通,实则用意深刻,因为这是片断二的铺垫之作,没有片断一的伏笔,就不会有片断二中对1~12这12个数的分类的深刻和有意义。因为片断二中对12个数的分类是充分的,所以学生对于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的形成也是牢固的,有意义的,可建构的,有“原形”的。实则上对于质数和合数的区分,是基于对这个数的约数的个数的区分的,而这个对约数个数的分类的历程又是丰富的,是源自学生已有认知基础的,从已有认知到质数概念的建立,这也是一个思维的节点,必要的、充分的对于约数个数的分类则是有效激活这一节点的重要环节。②片断三重在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1”在非零自然数的这一次分类中到底占有几席之地?一个是“质数”和“合数”两者中谁的个数更多?第一问题学生可以丝毫不经思考地把“1”圈在一个很小的圈里,这是学生真实的想法,因为“1”就只有一个数,而质数和合数有那么多,就应该在那个集合里画一个小小的圈。可是从分类的角度出发,尽管“1”只有一个数,质数和合数各有那么多,可“1”在这里它也代表着一类,类与类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各有自己的特征,所以把非零自然数的分类作了上述处理(如图②)。第二个

激活思维的节点——《质数和合数》教学案例,标签:数学教学案例范文,数学教学案例分析,http://www.kgf8.com
  ①片断一是课前谈话,看似普通,实则用意深刻,因为这是片断二的铺垫之作,没有片断一的伏笔,就不会有片断二中对1~12这12个数的分类的深刻和有意义。因为片断二中对12个数的分类是充分的,所以学生对于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的形成也是牢固的,有意义的,可建构的,有“原形”的。实则上对于质数和合数的区分,是基于对这个数的约数的个数的区分的,而这个对约数个数的分类的历程又是丰富的,是源自学生已有认知基础的,从已有认知到质数概念的建立,这也是一个思维的节点,必要的、充分的对于约数个数的分类则是有效激活这一节点的重要环节。
  ②片断三重在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1”在非零自然数的这一次分类中到底占有几席之地?一个是“质数”和“合数”两者中谁的个数更多?第一问题学生可以丝毫不经思考地把“1”圈在一个很小的圈里,这是学生真实的想法,因为“1”就只有一个数,而质数和合数有那么多,就应该在那个集合里画一个小小的圈。可是从分类的角度出发,尽管“1”只有一个数,质数和合数各有那么多,可“1”在这里它也代表着一类,类与类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各有自己的特征,所以把非零自然数的分类作了上述处理(如图②)。第二个问题中,学生从1~12这12个数的分类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质数少于合数,于是大多数人认为质数少,合数多。那么教师就要借助于“自然数个数、有没有最大自然数”等学生的已有认识进行有效的迁移,逐渐浸润“极限”的思想,让学生在朦胧中感觉两者皆为无限多。在这里,教师就要打碎学生初步的、原生态的固有思维习惯,把它调整到数学的、合理的、有挑战性的思维平台上来,这是又一次思维水平的提升。
  ③片断四处理的是一个问题解决中策略的合理性问题,“为什么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只要把2、3、5、7的倍数(本身除外)划去就可以了呢?而不需要再去划8、9、10……的倍数呢?”“为什么只要到划去7的倍数后就可以停止了呢?而不要划到11的倍数呢?”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即使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了100以内的质数表,其内心也很纳闷,不知其所以然
  

上一页  [1] [2] 


Tag: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数学教学案例范文,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 -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激活思维的节点——《质数和合数》教学案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