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高分吧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与反思» 正文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与反思

[10-20 15:27:02]   来源:http://www.kgf8.com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阅读:8160

概要:“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与反思作者:宜兴市外国语学校蒋雅琴《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表现为一个探索与交流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课堂交流是学生课堂学习、交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交流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在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73页“想想做做”第6题的教学中,从实践、反思到再实践、再反思,真正领悟到有效的课堂交流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第一次教学:热闹的交流过程和出乎意料的交流效果问题:一盏台灯52元,买这盏台灯可以怎样付钱?在学生明确题意后,展开了以下教学过程。师: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你准备怎么付这52元钱?你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呢?想好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看谁想的方法多!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生1:我付一张50元和一张2元。生2:我付五张10元和一张2元。生3:我付一张50元和两张1元。生4:我付五张10元和两张1元。生5:我付五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与反思,标签:数学教学案例范文,数学教学案例分析,http://www.kgf8.com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与反思
  作者:宜兴市外国语学校蒋雅琴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表现为一个探索与交流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课堂交流是学生课堂学习、交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交流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在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73页“想想做做”第6题的教学中,从实践、反思到再实践、再反思,真正领悟到有效的课堂交流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
  第一次教学:热闹的交流过程和出乎意料的交流效果
  问题:一盏台灯52元,买这盏台灯可以怎样付钱?在学生明确题意后,展开了以下教学过程。
  师: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你准备怎么付这52元钱?你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呢?想好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看谁想的方法多!
  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生1:我付一张50元和一张2元。
  生2:我付五张10元和一张2元。
  生3:我付一张50元和两张1元。
  生4:我付五张10元和两张1元。
  生5:我付五十张1元和四张5角。
  生6:我付十张5元和一张2元。
  生7:我付五十二张1元。
  生8:我付一百零四张5角。
  生9:我付五百二十张1角。
  ……
  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及时板书并以“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付就是52元”来引导学生表述思路,以“还有不同方法吗”来组织学生进一步交流,同时对表述清楚且有理有据的学生加以表扬。在教师的鼓励下,整个交流过程相当热闹,学生得出的方法很多很多,有的甚至得出了用各种分币来付52元钱。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这说明你们都非常肯动脑筋,老师感到很高兴。在这么多种付钱方法中,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呢!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
  ……
  课后,笔者对此题的教学比较满意,因为在这题的教学中,体现了数学问题的开放性,学生思路开阔,交流充分。在当天的家庭作业中,笔者设计了一道同类型的练习题:小明买一只书包要48元钱,他可以怎样付钱?请你写出三种不同的付法。在笔者看来,从那么多种方法中写出三种,要求应该不高。然而,在第二天交上来的作业中,居然有较多学生写不出三种,尤其是一些学困生,只写出一种甚至连一种也没写对。问题出在哪儿呢?笔者立即找学生谈话,这才了解到较多的学生只记得自己想出的付钱方法,对别人的那么多方法“当时好像知道,但过后便忘记了”。
  反思
  一、热闹≠有效
  在学生热闹的交流中,教师听懂了每个学生的想法,学生呢?事实上,除了几种常规的付钱方法外,其余的付钱方法几乎就是几个优秀生的“专利产品”,他们你争我抢地进行发言,使课堂气氛显得很热闹。而大多数学生却成了“配角”,他们听得一知半解,于是就有对别人的那么多方法“当时好像知道,但过后便忘记了”的情况出现。个别学困生在课堂上根本就是一个看客,连最基本的方法都不理解,更何况其他的方法呢!热闹的交流过程只是表面现象,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交流,这样的交流也谈不上有效的交流。
  二、累积≠建构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的汇报结果全部罗列出来,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这些方法。事实上,学生想出的方法存在一定的重复,这种杂乱无章地罗列出来的知识只是量的累积,而不是质的建构;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合理建构知识体系,也不利于学生应用知识时对信息的提取。如果教师能及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类将各种方法整理沟通,并通过板书表现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肯定能加速实现“量的累积”到“质的建构”的飞跃。
  三、正确≠合理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要求是答案越多越好,于是学生挖空心思去想不同的方法,导致出现了用各种角币去付52元钱的答案。应该说,这些答案是正确的,但仔细想想:这些答案与现实生活贴近吗?合理吗?有没有推广的必要呢?还有,在交流结束后,教师说“在这么多种付钱方法中,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呢?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看似尊重学生的选择,却与实际生活不符合。生活中人们的付钱方式不是因为喜欢就用固定的某一种,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简便的付钱方法,所以这个环节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
  第二次教学:巧妙地引导交流和高质量的交流效果
  在另一个班级改进了该题的教学。以下是全班交流时的教学过程。
  生1:我付一张50元和一张2元。
  师:他的付法对吗?谁来说说原因。
  生2:他的付法是对的,因为50元加2元等于52元。
  师:和他付法一样的小朋友请举手。(绝大多数小朋友举手了)有没有和他差不多的付法?
  生3:我的付法和他差不多,一张50元不变,把一张2元换成了两张1元。
  生4:一张2元还可以换成四张5角呢!
  师:为什么一张2元可以换成四张5角?谁会帮他说明原因?
  生5:因为四张5角是20角,所以就是2元。
  生6:(迫不及待地)那我的方法就更多了,一张50元不变,把一张2元换成二十张1角或者四十个5分。
  生7:还有一百个2分、二百个1分呢!
  师:这两位同学的付法都正确吗?(学生通过计算,肯定是正确的)大家对他们的付法有没有意见和看法呢?
  生8:我有!现在我们都不用分币付钱了,再说就算用分币,数得很麻烦!所以我觉得这几种付法不太好!
  师:说得很好!因为生活中我们已经不用分币来付钱,所以这几种付法虽然正确,我们却不提倡。还有没有和上面几种不一样的付法?
  生9:我付五张10元和一张2元。
  师:有谁知道他的付法和上面的付法在哪里不一样了?
  生10:上面都是付一张50元和各种不同的2元,他却付了五张10元和一张2元,是将上面的50元换成了面值小一点的人民币。
  师:用这个方法,你还能得出不同的付法吗?
  生11:我付两张20元和一张10元,再加一张2元。

[1] [2]  下一页


Tag: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数学教学案例范文,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 -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上一篇:感受“统计”的过程
保存 | 打印 | 关闭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与反思》相关文章